洪武二十一年即公元1388年,“三甲進士”解縉正式進入仕途,被授職翰林庶吉士。這是個預備干部,沒有實際職權,相當于皇帝的備用秘書。但解縉這個備用秘書不一般,一進翰林院就得到太祖恩寵,不久升為翰林學士,正五品官員,相當于皇帝正式秘書。
二人不僅對詩,而且還經常一起吃飯。一日,在皇家餐廳包間——大庖西室,二人又喝上了,可能喝得有點高,朱元璋也不分君臣禮儀了,拍著解縉的肩膀說了這樣一句話:“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咱倆這關系,名為君臣,實際上就是爺倆,親父子一樣,你有什么話,盡管對我說,別有顧慮、藏著掖著的。
洪武二十一年的一個夜晚,受到“準父皇”鼓勵的解縉激動得睡不著覺,他看到了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師智囊的希望,下決心必須干點什么。于是連夜創作,洋洋灑灑的萬言書《大庖西封事》,一蹴而就,寫好報告后裝入一個黑色袋子,貼上兩道封條,密奏皇帝。
應該說,這封萬言書,內容敏感,筆鋒犀利。主要針對朱元璋嚴刑酷法、濫殺功臣提出了尖銳批判。解縉說,一個國家的法律朝令夕改就會讓臣民生疑,刑罰太多反讓臣民視為兒戲,咱大明建國20多年,幾乎每天法律都在變,沒有一天不治罪人。我聽說皇帝你一旦雷霆震怒,對惡人斬草除根絕不留情,但卻沒有聽說這些年,你獎勵過誰,給哪個地方廣澤皇恩。解縉最后勸誘朱元璋,說古代圣明之君,都是開明慎刑,廣開言路,不過度用刑,你卻濫施酷刑,閉塞言路,這是暴君的做法。
朱元璋看了萬言書,沒有表態,而是讓下發群臣。群臣看得心驚肉跳,以為大禍降臨。
我們知道,朱元璋在言論方面對臣民控制得非常嚴,決不放開。然而,出乎眾人意料的是,這次放言無忌的解大才子卻沒有事。
群臣傳閱完畢,朝堂之上,朱元璋給了七字評語:“有才”“年少而語夸”。解縉是個好同志大才子,只是年輕氣盛,語言有點沖。這就基本肯定了萬言書,是一篇充滿正能量的好文章。
暴虐的皇帝不僅沒有怪罪,反倒大加褒揚。這是為什么?據我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解縉的立意、中心思想“正”。雖然解縉指出了朱元璋的種種弊端,但最后他把板子卻打在了群臣身上。萬言書里有這樣一段話:“天下皆謂陛下任喜怒為生殺,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家都埋怨皇帝殺人,但皇帝你也有自己的苦衷,苦于身邊沒有忠臣,那些被殺的臣子大多是對不起皇帝你呀。
解縉這樣寫,與其說是討巧,不如說是沒有看透皇帝,對朱元璋還抱有堯舜之君的幻想。所以,這就讓朱元璋很受用。
第二個原因,是朱元璋的政治需要,裝相“賢明之君”。朱元璋為了重拾天下人心,必須做“求賢若渴”狀。
總之,皇帝的意外寬容,令解縉攜處女作一舉成名,使他正式成為大明政壇的一顆新星。這一年,解縉剛滿20歲。
(摘自“程萬軍新浪博客”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