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強 申長庚
摘 要: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到2020年實現貧困縣的全部摘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易地扶貧搬遷是中央確定的“五個一批”精準脫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問題的有效手段。要使易地扶貧搬遷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總體要求有序推進。本文以某區為例,分析了該區易地扶貧搬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某某區;易地扶貧搬遷;問題;對策
一、研究背景
易地扶貧搬遷是中央確定的“五個一批”精準脫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將其作為新時期一項重要的扶貧政策措施,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指出: “要做好移民搬遷工作,做好實施一個搬遷項目、安置好一方群眾、實現一方人脫貧”。
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明確要求,要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貧困人口,要實施易地搬遷,把這部分人搬遷到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這樣做也有利于地方的生態環境保護。
2015年10月和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提出明確的目標要求。習總書記指出:貧困人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的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組織實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2015年11月29日,在汪洋副總理親自帶領和指揮下,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扶貧辦等部門研究制定的《“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印發。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深水區,易地扶貧搬遷逐漸暴露出“不愿搬、穩不住、難發展”等問題。某區國土總面積532.18平方公里,下轄四個鄉鎮和一個街道辦事處,屬插花貧困地區。十三五期間,全區鎖定易地扶貧搬遷對象666戶1313人,其中集中安置320戶532人,分散安置346戶781人,共建設21個集中安置點,覆蓋4個鄉鎮。截止目前,全區666戶1313人安置房屋已全部建成,建設搬遷用房32825平米。
二、現狀分析
(一)產生的效益
易地搬遷扶貧是目前最徹底、最有效的脫貧途徑之一。是解決山區貧困人口的治本之策,某某區轄區內多為山區地形,山區氣候高寒,災害頻繁,交通不便,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較差,人口貧困發生率較高。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巨額資金投入,而且還要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得不償失。易地搬遷扶貧是改善區域經濟發展環境,實現人口再分布,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移民戶離開了地質災害區,遷到了靠近縣城、靠近鄉鎮、靠近市場、靠近公路、比較適宜居住的地方,住在新房子里面安居樂業,生存環境明顯改善。出門行路便利了,子女上學便利了,有病求醫便利了,獲得信息便利了,尋找就業門路便利了,碰到災害,生命財產安全有保障了。
易地搬遷工作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某某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解決讓極度貧困村、貧困戶從惡劣生存條件中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已成為當今頭等大事,保障易地搬遷扶貧移民資金問題成為當前重中之重。易地搬遷扶貧工程既保護了生態環境,促進了山區生態的有利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做到資源優化配置,有利于搬遷戶的長遠發展,可謂一石數鳥,多方受益,更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有益探索。
(二)存在的問題
1.不愿搬,群眾猶豫觀望
走訪調查的100戶中,有95戶已搬遷入住,剩余的5戶因外出務工、生病
住院、年紀大無自理能力、患精神病等原因未搬入新居居住。造成不愿搬現象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從客觀上看,一是建新拆舊有難度,部分搬遷戶不愿意搬新拆舊。未拆舊的原因是部分貧困戶因為身體疾病、配套不完善、生產資料分離等因素依然住在舊房,還有少數貧困戶的責任田、林地林坡都在原居住地,若實施舊房拆除,農具、耕具無處放置;二是質量整改不徹底。前期由區政府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已對設計缺陷漏雨,內墻不平等問題,進行了平改坡、衛生間貼瓷磚、屋內墻面粉刷,但在走訪中發現,還有部分易地扶貧搬遷戶質量整改不徹底,一些房屋仍然存在燈泡不亮、插頭沒電、門窗脫落等現象。例如,在走訪某村搬遷戶覃某時發現,衛生間裝修無瓷磚、無大便器、房門不規范,還需要進一步整改;三是安全隱患問題突出。未拆遷的舊房中有部分房屋仍有人居住,主要是因身體疾病、新居配套不完善等因素未搬入新居,但舊房安全隱患也較為突出,舊房大部分為土坯房,因常年失修,房屋經常漏雨,有隨時垮塌的危險。例如:在走訪易地搬遷戶李某時發現,因前期特大暴雨,導致其屋后堡坎垮塌,使大量石塊、淤泥涌向房屋后墻,并堵塞水溝,嚴重影響搬遷房屋結構穩定,隨時可能倒塌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從主觀上看,一是心理上的阻力。心理抗拒是指扶貧認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當這種控制自由受到限制,會抵制的態度來保護我們的自由;二是懷舊的心理。扶貧有懷舊心理,通常不想離開原來的位置,認為這是一個扶貧祖先的地方,自己和家人應該在這里,而不是放棄;三是難進入心理。對于無意識的扶貧,遷移是一個社會分離和重建的過程,但在扶貧安置的過程中,特別是跨區域遷移過程,如果只停留在物質層面上,片面強調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多少人失業,可能會導致扶貧工作出現反復,“不能移動,穩定”。
2.穩不住,配套設施不夠完善
走訪中發現,搬遷點基本上已經通水通電通路,但部分安置點配套還存在配套生產生活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完善,貧困戶后續產業發展受限制。主要表現在:一是安置房缺少存放農具等生產資料的附屬用房,給貧困戶農業生產帶來不便。二是缺乏牲畜欄圈,不能養豬養羊,給貧困戶生活帶來困難。三是安置點周邊缺少耕地和林地,貧困戶種植蔬菜、生活燒柴和農業發展受到限制。四是集中安置點污水排放處理設施不健全,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和引發矛盾糾紛。五是生產生活垃圾清運難度大,造成安置點垃圾無法清運處理。六是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和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完善,搬遷戶生產生活不便利等。這些問題都會導致集中安置房入住率低,搬遷戶發展致富困難。
3.產業發展薄弱,群眾致富渠道窄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基本解決了搬遷群眾的溫飽和居住難、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就醫難的問題,但由于搬遷戶文化程度低,貧困程度深,搬遷后的生活并沒有發生徹底轉變,增收渠道依然狹窄,后續發展較為困難。從搬遷農戶的產業發展來看,基本上還是以耕種農田為主,部分搬遷戶思想觀念落后,還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勞動技能,主動脫貧致富能力差。產業發展空間不足,新的主導產業發展不成熟,遷后產業培育集約化程度低,影響搬遷后貧困戶生計重構以及“穩得住、能致富”目標的實現.
(三)解決的對策
易地扶貧搬遷,決不是一搬了之。逐步能致富是搬得出的動力,也是穩得住的依托。既不能搬掉群眾的利益,更不能搬掉群眾的生計。要防止只有光鮮的新房。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不能把手段當成目的。
1.加強政策宣傳,解除群眾后顧之憂
幫扶干部要進一步吃透拿準易地扶貧搬遷各項政策和文件精神,做到政策宣傳到位,方案解釋清楚。對于擁有農村宅基地的搬遷戶,在搬遷入住安置房后自行拆除舊房的,可給予一定拆舊復墾獎勵,退出的舊宅基地使用權歸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同時由搬遷戶優先承包。對于集中建設的安置點,在嚴格控制住房面積不超標的前提下,可由項目公司投資配建附屬生產用房并擁有產權,允許搬遷戶租賃使用或免費使用一定年限,使安置住房既不超面積、不超成本,又有產業發展用房,給搬遷戶留下發展空間。加強搬遷群眾的技能培訓、增加就業崗位,必要時進行社會保障兜底,解除搬遷群眾在生產生活上的顧慮。
2.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投入
以政府為主導,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加大易地扶貧安置區基層設施的投入力度,財政資金重點向道路、飲水、教育、文化、醫療等方面傾斜,盡快改善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引導其創業發展增收致富。
3.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強就業創業技術培訓,提供就業崗位。加大財政資金在農技人員隊伍建設和農村就業創業技術培訓方面的投入,在農戶產業發展和項目經營方面進行長期跟蹤和定向指導。面對貧困戶免費組織家政培訓、電焊工培訓等短期技能培訓,根據搬遷群眾的就業發展意向,結合現有的轄區內企業、農村合作社,通過區就業局為搬遷群眾安排適合的崗位,實現其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
二是搬遷安置與產業發展同步推進。統籌整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相關涉農資金,加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重點扶持農業、林業、旅游、來料加工四個產業。實施休閑農業鄉村游;結合我區優勢自然資源因村施策帶動發展特色農業;發展茶葉、柑橘、四季蔬菜,引導搬遷戶從事相應的產業發展,幫助有資金及技術需求的搬遷戶享受政策支持,讓搬遷群眾實現長遠穩定增收。
三是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新機制,拓寬搬遷對象的增收渠道。可通過光伏扶貧、土地流轉入股、產業發展、扶貧小額信貸等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新機制。易地扶貧搬遷最終目的是使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可圍繞搬遷安置地特色產業和市場,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后續產業培植,積極幫助搬遷農戶協調產業發展,強化技能培訓,發展二、三產業,對接各項產業發展到戶政策,逐步實現每戶有1-2個穩定的增收項目,同時,加大政策宣傳,思想引導,提升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推廣某些村成功經驗,提升搬遷戶的自身發展能力,早日脫貧致富。
三、結語
易地扶貧搬遷是新時期解決貧困地區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的治本之策,只有通過加強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宣傳力度,聯合各方力量,整合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投入,以產業扶貧帶動就業,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才能使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松松一沖鋒就能解決的,脫貧攻堅有其內在的規律,實現目標絕非朝夕之功,必須長短結合,扎扎實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概莫能外。
參考文獻:
[1]曾富生.整村易地扶貧搬遷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2]杜娟娟.整村搬遷扶貧中的農民權益與政府責任以山西省岢嵐縣甘溝村為例[J]一老區建設2014(10).
[3]朱顯岳.相對貧困農戶異地搬遷研究一一以浙江省麗水市異地搬遷扶貧為例[J].麗水物院學報,2015(4).
[4]楊宜音.社會心態形成的心理機制及效應[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2(6).
[5]程卡.改變扶貧群體社會心理基因先期實現心理扶貧——水電工程建設扶貧工作探析.四川水力發電,2010(5).
[6]朱建定.異地搬遷過程中存在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4(12).
[7]段躍芳,孫永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外遷扶貧安置策略探析[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8]宋金木等.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過程中扶貧搬遷心理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