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先鈺
欣賞篆刻藝術,有幾點基礎性的認識。一是篆刻不一定是藝術,名章就有可能不是藝術。很多名章就是一種標識,清楚、美觀即可。大街上刻戳子的匠人大多是這一類,表明用印者為誰就夠了。法人章之類的必須是楷書,方方正正的,規范,但是這些與藝術沒有什么關系。二是藝術篆刻如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最本質特征之一是美感,不好看不算,不讓人產生觀感上愉悅的不算;之二是個性化,與別人刻得一模一樣的不算,沒有獨到創新的不算;之三是有意味,不耐看的不算,不給人帶來聯想和靈感的不算。三是藝術篆刻一般不用簡體字,需要用繁體字或古字,必須符合漢字文字學的傳統,膽大胡為生猛造字的不算,以古人偶然用過的冷僻字的不算,以古人誤用訛傳的字為通假的也不算。
石雙樑的寫意篆刻追求高古上行,以先秦和夏商周三代文字為指歸,甚至更上追甲骨文和古代先民的陶文與巖畫,其遠古文化元素豐富,古樸直拙,耐人品味。這是欣賞石雙梁篆刻最基本的文化藝術視角。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人類最早的文字都是刻在石頭、骨頭等硬質物體上的,漢字更是如此。因此,在漢字文化的篆刻藝術中,理解所謂的“高古”,可以考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遠古時期刀具受當時冶煉技術的制約,其鋒利一定不是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鋒利,所以切刀沖刀為主的刀法對線條的造型,似乎只能定位在秦漢魏晉以降。先秦、夏商周三代及遠古的刻字所呈現出的效果似乎多以劃、磨、削、鑿為主。第二,由于書寫工具和材料等方面的原因,上古刻字的字形難以規范,純方塊形狀的字形與勻稱的線條,似乎只能定位在商周銅器上的鑄字和秦漢以降的文字和印刻。第三,篆字中保留了很多象形的寫法,特別是大篆及其以前的文字中,象形元素更多。流傳下來的甲骨文單字在數量上不足以表達現代文化生活的內涵,向上汲取古代巖畫、陶器中的文字和線條元素,是追求篆刻高古的有效途徑。
石雙樑篆刻從古代巖畫、陶器和甲骨文中汲取而來的象形元素比較多,把象形元素提煉化用到意象化的層面,并使之具有詩意和審美趣味。這是欣賞石雙樑篆刻藝術的又一文化藝術視角。
結合這方“游山澤觀魚鳥”印章,其中“觀”字古體為“觀”,可以省略其“見”的部首;但是“歡”字古體為“歡”,就不能省略其“欠”的部首。為什么呢?那是因為“觀”字本來起源于“雚”,在遠古有過通假的歷史。石雙樑對“雚(觀)”字的處理是這方印章的“眼位”,非常搶眼,也非常有味道,有鳥形,又像是臉的形狀,眼睛和臉部似乎都有表情。“魚”字“鳥”字更像是巖畫,自不用說了。“游”字從造字上講,本是旌旗的流蘇的形狀,下面的“子”代表著旗手的形象吧。“山澤”兩字的造型更加直觀生動。從巖畫和先民造像的視角看石雙梁的大寫意篆刻,可以體會到其中豐富的藝術趣味和深遠的文化時空感。
石雙樑
字文澍、懷玉,萬石公,別署抱石齋。1970年生于天津,祖籍山東萊州。現為中國書協會員,河北美院特聘教授,西泠印社社員。師從童衍方先生,得到哈佩、孫伯翔諸位先生指教,中國國家畫院高卉民工作室專業畫家。出版《游刃——石雙樑篆刻作品集》、《花開壺上》、《天印藏陶》等。舉辦“花非”、“花開壺上”、“墨點京華”、“凈土花開”等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