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各個地方的大戶人家會吩咐自己的管家下人,給每個人分發點錢,盡數派到所在地的一些窮困人家中,去幫助他們過這個年,最遲也會在臘月二十三之前的幾天派發完。
派發的過程很有意思,每個派發的人都需要蒙頭蓋臉,避免被人家給認出來。他們偷偷地進入到人家家里去,放在人家窗戶上就跑,而且還要避免被別人給抓住,不能被任何人發現。
因為古時候的人,都講陰德,所謂陰德,便是不被人發現的行善,這樣的話,福分就可以保持下去。而陽德是比較容易流失的。舉個例子來比方。社會上經常出現救人的事跡,然后被廣大媒體宣傳,行善的人就會在短時間內獲得很多的名利,但是之后因為這件事得來的福報就會很快耗盡。
這件事情會一直持續到小年。
大年三十除夕夜,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闔家團聚的日子,也是各位債主討債的日子。盡管每年大家都會因年三十吃不吃餃子爭論不休,但對于除夕討債還債,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似乎都形成了一種共識。在漢族為數不多的傳統中,除夕討債成為了一種習慣,并延續至今。
中國有句古話叫“債不過年”。就是說如果欠別人錢,怎么都要在除夕前把錢還了,如果不還,那么就等于是背著債過年,來年將會倒霉,是不吉利的。因此在古代,大多數人都會按時還錢,畢竟借錢和還錢的幾乎都是鄰里鄉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盡管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各地都有不同的規定,如限制到了什么時候就不能再討債了。不少地方規定了如果欠債之人在貼了門神、春聯,放了鞭炮后,討債人就不得上門討債。因此很多窮困人家為了避免被討債,大年三十一大早便將春聯貼上,以避免債主上門。
在東南沿海一帶還有一種專門的“避債戲”,欠債人可以到寺廟中去看戲躲避,這時候債主是不能入內去進行討債的。如果有人非要進去,就會引發眾怒,而引來一頓毒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