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瑋
摘 要:隨著經濟和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實體經濟的發展增速下滑,內生動力下降,與此同時金融行業快速發展,"經濟冷、金融熱"的反差愈發突出。在虛擬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依然未解決,如何推動銀行等金融機構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是我們一直在關注的現實話題。
關鍵詞:銀行業;實體經濟;中小企業
引言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商業銀行需要大力發展鄉鎮金融,推動金融創新,把控信用風險。只有這樣,才能將金融化為一汪活水,更好地澆灌實體經濟之樹。
1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中出現的問題
1.1銀行業的逐利和風控屬性與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的矛盾
銀行業作為經營“現金流”的企業,其本身對追求利潤和控制風險是非??粗氐?,而目前實體經濟企業由于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整體環境不佳,供需關系失衡,基本都處于“資本寒冬”之中,許多企業都存在多年虧損經營的現象,這就導致了商業銀行在對其進行評估之后,不愿輸送資金,于是那些原本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的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生存發展的環境進一步惡化。同時相比于實體經濟,銀行業更愿意將資金投入到利潤回報較高,風險較小的金融機構間內部交易和房地產交易的虛擬經濟市場中去。至此,銀行業原本應該起到的調節社會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無法充分發揮,而由于目前銀行業對于利潤的過度追求,也間接導致了實體經濟企業利潤的進一步萎縮。
1.2對實體經濟投資規模的不足
從銀行對實體經濟的融資規模來看,銀行業存在偏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傾向。2016年底占比為36%;而非銀金融資產的占比卻由2.4%上升至12%左右。2016年新增貸款中房地產相關貸款占比高達45%,與此伴隨的是我國房地產等資產價格不斷提升,2016年百城住宅價格指數同比增速為24.43%。然而實體經濟尤其是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卻在2016年一度下滑至-0.01%,進入負增長區間。
1.3信貸結構的不平衡
從銀行對實體企業的信貸結構來看,大型國有企業是銀行首要的合作對象。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銀行業中占據著重要的壟斷地位,以CR5計算的行業集中度約為40%左右。而大型國有銀行存在明顯的“規模傾向”,當國有企業或者大型企業因經營不善等原因面臨融資或破產問題時,銀行為避免大規模的不良貸款問題和處于長期銀企合作的考慮,會繼續向企業提供貸款以保證雙方的資金鏈問題,催發了“以貸借貸”的問題和導致了“兩高一?!毙袠I的僵尸企業長期“僵而不死”,影響了市場資源的配置。
2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的借鑒經驗及政策建議
2.1完善中小企業融資制度環境
目前針對此類問題而出臺的法律尚只有《企業法》一部而已,在法律層面,我們必須設立更加完善的法律體系以保證中小企業的切身利益,可從完善貸款抵押擔保法律和制度框架入手。
2.2完善金融服務長效機制
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模式還停留在摸索階段,并未形成切實可行的框架結構,需要我國商業銀行積極研究和探索,結合國內外銀行業相關方面發展的經驗,在銀行的基層機構設置、人員的培訓和安置、業務績效考核機制以及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要做到有理有據,適當合理,并且能夠靈活地根據市場的變動而調整,形成一個動態的體制機制。同時,要明確長效機制中的各項細則并且確保真正落實,將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和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結合起來,促進實體經濟的穩步發展。
2.3全面推進創新轉型,滿足客戶多元化金融需求
目前國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這就對銀行業的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信貸要求。同時民間金融、產業資本、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的跨界競爭正在形成信貸金融生態體系。國有商業銀行要著力服務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大對共享經濟、現代產業鏈、中高端消費等新經濟的金融支持,
大力發展科技金融、養老金融、留學金融等業務。一方面需要探索新的金融與非金融服務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深度介入產業鏈優化和商業模式創新,尋找與產業發展契合的增長點。不僅要加快信貸業務經營轉型更要進行服務模式創新,推進業務和盈利來源的多元化,真正實現從傳統的融資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務中介轉變。但在創新過程中,既要積極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又要注意防范新業務中潛在的新風險。
2.4服務實體經濟必須以增強金融供給能力為保障
讓金融產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是改革的方向。改革的目標并不僅僅是應對目前的經濟下行,而是通過資源配置的最優化,不斷創新以適應市場主體的需要,降低風險,實現經濟可持續、高效的增長,使服務實體經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對企業和國民經濟起到支持和保障作用。一方面,經過三十年的高速發展,銀行業出現偏離實體經濟的傾向,金融服務相對滯后,對創新多樣化需求響應較慢,甚至出現偏差,如同業套利、虛假融資、表外借道、過度授信等使資金在銀行“體內循環”。另一方面,雖然我國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所提升,但金融供給能力與實體經濟需求不匹配等矛盾依然突出,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自貿區”建設等發展機遇的到來,如何協調金融供給與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綜合、全面、個性化的供給驅動型金融服務,推進我國實體經濟領域工商企業“走出去”戰略實施,進而提高國際競爭力,是中國銀行業面臨的一個考驗。
結語
完善金融服務的長效機制,大力支持鄉鎮金融的發展,建立明晰的金融創新機制,在貸前貸后兩頭把控信用風險,掃除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障礙,使得商業銀行更加高效地服務于實體經濟,促成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1]周慕冰.關于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實踐與思考[J].金融監管研究,2016(02):1-10.
[2]尚福林.切實擔當社會責任全面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J].中國銀行業,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