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貴 樂珊
摘 ?要: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越來越激烈,科學技術水平的日新月異加速了產品的生命周期,從而導致了消費者的需求更是瞬息萬變。面對如此激烈又嚴峻的市場環境,企業家不得不重新思考產品營銷策略,尋找新的生存與發展的機會。而產品外觀作為映入消費者眼簾的第一要素,能不能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往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國內外學者對產品外觀設計相關文獻綜述進行了梳理。
關鍵詞:產品外觀;美學;功能;象征
1.產品外觀設計概念
產品外觀設計主要指形態的功能外觀,外觀的功能性包括給人們帶來的物質和精神功能?,F代產品外觀設計高度重視產品的形態及用戶的審美、情感、交互體驗等問題,是一種典型的以人為中心的活動。產品外觀在消費者情感的三個層次中,排在首要層次,消費者看到產品的第一直觀感覺以及產品定位都基于其外觀上。而外觀的初步印象更偏向于設計、造型等特征。
在產品外觀設計中,產品的形態將材質、圖案、結構、功能等融為一體,共同表達了該產品的理念。產品功能和造型之間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不斷隨著用戶需求的改變而得以完善。用戶通過產品的使用會感到輕松和舒適,從而使產品具有情感特征。產品外觀作為一種形象符號,不僅具有認知功能和審美功能,而且可以傳達產品的內在情感。
2.產品外觀設計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者最先對產品外觀研究起源于格式塔理論,格式塔理論涉及人們如何感知物體,并假定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說,人們對一個物體(即所謂的格式塔)的整體感知,而不是分析其單獨的構成要素(部分)[1]。Radford和Bloch等人將這些類型的感知稱為整體或在部分層面上的完形和原子化處理水平[2]。
格式塔理論有助于分清應該在哪個層次上衡量產品設計:要么在原子層面,衡量顏色和形狀等設計元素;要么在整體層面,通過消費者對產品的整體感知來衡量產品的設計。我們選擇后者,即通過消費者的整體感知來測量產品設計,因為一個人在沒有感知整體的情況下,不能在視覺上識別物體,但一個人在沒有感知部分的情況下仍然能夠識別物體。
產品外觀設計是產品創新設計的一個分支,應用創新設計方法對產品的功能、外觀、結構、材料等多方面進行設計。海內外研究人員圍繞產品外觀創新設計開展了相關探討。Ji-Hyun L[3]等研究人員為迅速地捕捉用戶情感反應和有效地在設計中使用這些信息,建立了交互式創新激勵系統。Matthew Lewis等[4]根據不同設計空間和視覺特質,利用人機交互系統實現了產品外觀創新設計。
在Homburg等人(2015)研究前,國內外文獻中沒有廣泛接受和概念上的產品設計的定義,它的維度可以被轉移到一個范圍,并應用于廣泛的產品類別。
文獻中關于維度的內容和數量的定義是不同的。例如,Bloch提到“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和符號利益”[5],而Luchs和Swan(2011)提到“形式”、“功能”和“綜合形式和功能的整體屬性”[6]。因此,通過閱讀大量文獻,我們根據所包含的維度將所有維度劃分為六個類別:(1)美學,(2)功能,(3)象征意義,(4)形狀,(5)人體工程學,(6)其他,包括不符合其他五類的維度。
基于格式塔理論和可理解可應用性,我們將設計維度劃分為:美學,功能和象征意義。
3.本章小結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產品設計的發展也越來越被關注和重視,設計外觀精致的產品總能獲得更多的青睞。并且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情感化的設計已被廣泛應用。無論是從產品的形態、材料的應用、色彩的搭配三個方面情感因素都應用產品設計中。
時尚的產品是走在時代前列的產品,它關注著一個時代人們新的審美需求、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引導一個時代的產品造型走向。因此,產品外觀需要不斷創新,抓住當今的流行趨勢,引領消費者走在時尚的前沿。對消費者來說,產品外觀的創新程度會影響到購買行為,企業因基于以上考慮做好相關對策,提高產品的營銷價值。
參考文獻:
[1]Koffka K. 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M]. HARCOURT, BRACE, 1962.
[2]Radford S K, Bloch P H. Linking Innovation to Design: Consumer Responses to Visual Product Newnes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 28(s1):208-220.
[3]Jihyun L, Chang M L. Stimulating designers' creativity based on a creative evolutionary system and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in product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010, 40(3):295-305.
[4] Lewis M, Parent R. A Comparison of Parametric Contour Spaces for Interactive Genetic Algorithms[J]. 2001.
[5] Bloch P H. Seeking the Ideal Form: Product Design and Consumer Response[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5, 59(3):16-29.
[6] Michael Luchs, K. Scott Swan. Perspective: The Emergence of Product Design as a Field of Marketing Inquiry[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 28(3):32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