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飛 姬磊 王彥 梁紫夢 呂朝霞 于鳳芹
摘 ? 要:本文試圖基于行為金融學視角,借助“心理賬戶”、“時間偏好不一致”和“羊群效應”三大理論工具,解讀當代大學生非理性校園貸款消費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幫助大學生擺正貸款消費心態,規范貸款消費行為,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校園貸;時間偏好;羊群效應
自2009年以來興起的P2P及各類平臺經營校園貸的模式迅猛發展,2009——2017年消費貸款余額增長五倍多,遠高于同期貸款余額增速。2017年據可查的校園貸詐騙案件便多達41起,平均每月曝出2-3起,案件涉及全國22個省市,受騙人數約3679人,涉案金額高達5496余萬元。其中典型案例如去年河南某大學生由于無力償還“校園貸”的高額利息而跳樓自殺,此類惡劣事件將“校園貸”這一新型騙局推向風口浪尖,此類事件頻頻發生,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
一、“校園貸”的現狀與危害
1.校園貸現狀
校園貸是指在校學生向各類借貸平臺借錢的行為。
時至今日校園貸可分為三類:一是以在校大學生為對象的分期購物平臺,例如分期樂、趣分期等,同時也提供較低額度的現金貸款服務;二是P2P貸款平臺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助學貸款、創業資金貸款服務,如投投貸、名校貸等;三是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比如京東提供的京東白條、淘寶提供的螞蟻花唄。
《2017中國大學生消費金融市場研究報告》中稱,2018年,中國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將迎來高速發展期。從2012年以來,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一直處于增長的趨勢,2018年達到3700萬,全世界第一。龐大的人口基數也奠定了大學生市場千億級的消費規模,2017年我國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達到1412.2億,同比增長76.3%,預計2018年達到2089.0億。面對如此巨大的大學生消費群體,許多分期消費的購物網站便與借貸公司綁定。
2.當前校園貸存在的問題
在互聯網金融進入校園后,一些不良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也給大學生挖了“坑”,從而導致眾多問題:助長大學生不健康的消費觀念;較大的債務壓力影響大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如暴力催收;增加大學生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率,學生為償還債務鋌而走險;造成大學生個人信息的泄露,如聲名狼藉的“裸貸”事件。
二、行為金融學對“校園貸”現象的解讀
行為金融學是基于心理學與社會學的新興金融學分支,其學科的出現對傳統金融學理論產生了挑戰。由于基于人的行為研究,因此,行為金融學較其他金融學分支具有更強的實用性與較少的抽象性理論。對于大學生“校園貸”亂象,行為金融學可以用心理賬戶理論、時間偏好不一致、羊群效應理論對該現象進行解讀。
第一,心理賬戶理論指出消費者會按照誘惑程度或來源把自己擁有的全部財富劃分成各種各樣的心理賬戶,不同的心理賬戶之間是不可替代的,并且人們傾向于更輕率地或隨意地使用那些被低估賬戶中的資產。“校園貸”平臺,采用“一張身份證即可得到大筆資金”的借貸方式,簡單易操作,會讓大學生從心理上認為這些資金的價值比其他途徑到的資金價值低,于是沒有節制地或沖動地亂花這部分資金。心理賬戶理論認為消費與付出有些時候是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說,人們付出相同的成本,其帶來的意義是不相同的。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教育的投入可以被認為是對于那些憑自己或父母的勞動所獲得的資金,其帶來的效用遠大于獲取方式簡便的“校園貸”資金。大學生在使用“校園貸”來消費的過程中,錯誤地低估校園貸的價值,進行大肆消費。
第二,行為金融學的“時間偏好不一致”理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消費者總是賦予當前效用很大的權重。多數學生對財富的時間價值不能深刻認識。總是會將放下的財富用來消費而不是用來儲蓄或是投資,大學生會用未來的財富滿足當前的消費需求,認為同樣的財富消費,當前消費比未來消費所帶來的效應更高。金融市場的飛速發展同樣帶動了消費金融領域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同步增長。各國消費模式逐漸從傳統的“量入為出”向以消費信用為特征的“超前消費轉變”,“校園貸”網絡平臺的興起促使大學生借貸消費模式的形成,并在實質上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大學生群體中攀比、追新的群體消費文化特征使得大學生成為消費市場潮流的追隨者。在市場誘惑面前,大學生消費的盲從毋庸置疑賦予了經營者巨大的盈利空間。攀比、追新決定了其主導下的消費行為可能是過度的、超前的。
第三,行為金融學的“羊群效應”理論消費者的個人消費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從眾心理”。大學生由于其群居生活的特點,容易受到周圍同齡人消費特征的影響,引發其盲目從眾。當一個大學生發現其周圍同學,朋友或者舍友在使用“校園貸”進行消費時,一些不計后果只追逐當前消費利益的大學生則會盲目從眾,也選擇“校園貸”這一非理性的消費模式,導致校園貸現象肆意橫生。
三、對策與建議
一是高校應該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完善大學生信用信息記錄,制定和實施大學生信息記錄,建立大學生信息信用評價制度。對家庭困難的學生開通“綠色通道”,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并加大大學生獎學金、助學金的扶植力度,為大學生提供多種資金支持渠道,引導大學生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
二是家校合作,高校輔導員要多和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向家長反映學生的消費情況,讓家長了解學生的消費動態,對于不良消費行為及時發現,及時預警。時刻提醒子女謹慎對待“校園貸”。
三是大學生自身應該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樹立自立自強意識,糾正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的錯誤觀念,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科學制定消費計劃,提高對不良貸款的警惕度,不輕易觸碰校園貸,做好對個人信用的保護。
總之,高校管理部門要盡職盡責加強監管,學生家長要參與監督,學生自身要自律自控,讓校園貸發揮應有的作用。
通訊作者:于鳳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