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清
摘 要: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會計和稅法的擴充,尤其是自新會計準則施行和在全國推行營改增試點以來,會計和稅法之間的差異成為了我國經濟進步過程中不能忽視的問題,因為兩者在諸多方面都不相同。由此兩者的差異必然存在,而營改增試點的實行恰好使他們之間的差別更加顯著。會計的日常工作中由于所遵從的會計和稅法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矛盾而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對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存貨、固定資產等的計量、折舊及減值準備等步驟對兩者進行研究,從而提出相應策略,進一步完善和協調相關差異,使得“稅會模式”更加穩定。
關鍵詞:會計與稅法;資產處理差異;協調對策
一、引言
(一)選題背景及意義
稅法一直都和會計緊密相連。改革開放開始,與會計相關的法律、制度的建立,以稅法、稅收政策為核心的稅收制度框架的擴展使得兩者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它們互補互利,變成社會進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近年內對于企業基本會計準則的修正以及去年開始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等行業納入試點范圍,實行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以來,規范的制度體系滿足了我國市場經濟的需要,也使得會計與稅法的處理差異不斷減小。
會計與稅法在許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別,給兩者在日常工作帶來麻煩,本文主要對兩者資產處理差異進行比較,并且依照其結果提出相關的對策。
(二)會計與稅法資產初始計量差異分析
與會計有關的處理如下:
企業獲得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資產時可以通過自己購買、投資人投入、資產重組等方式獲得,其初始計量成本應該按照不同方式下實際花費的價格進行計量。比如說債務重組獲得的資產應該按照換出資產的價值減去或者加上補價所得,除非事實證明換入的資產價值更為公允。
與稅法有關的會計處理如下:
稅法規定企業獲得的存貨、固定資產等相關項目的最開始的計量必須按照實際成本。
(三)會計與稅法資產折舊與攤銷差異分析
與會計有關的會計處理如下:
固定資產一般能夠使用直線法和加速折舊法進行折舊。其中包括平均年限法,它的優點在于計算簡便,但是不能按照資產的實際運行狀況進行折舊,不利于日常管理。工作量法一般用于產量較大的企業,它與平均年限法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按照具體的數字進行計算折舊,不過它的優點在于按照不同資產的具體使用狀況進行折舊,但是,也存在費用的分擔不合理的情況。相比之下加速折舊法可以很好地解決直線法出現的問題。年數總和法就是按照使用的年數開始折舊高,以后折舊低,能夠使實際的費用分擔與資產創造的價值相匹配。加速折舊法與年數總和法的原理相同,只是前幾年都是按照直線法折舊率的兩倍進行加速折舊的。
與稅法有關的會計處理如下:
稅法規定固定資產的折舊方式應該統一采用直線法。因此當企業采用加速折舊法時就會產生與稅法相關的差別。在開始的幾年會計計提的折舊比稅法多,因此其賬面價值就低于稅法,因此抵扣的所得稅就相應減少而在以后幾年的抵扣相應增加。固定資產在采取折舊方法時,需要在其使用或停用的下個延續月進行折舊計算。
二、會計與稅法差異協調的重要性與可實施性
(一)會計與稅法差異協調的必要性
第一,會計和稅法的差異導致管理效率低下。兩者主體的不同以及其管理目標也不相同,由以上兩者資產處理的巨大差別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協調會計與稅法之間的差異可能會造成管理效率低下,更有甚者會產生稅務機關與公司管理者之間的矛盾。
第二,會計與稅法的差異過大會造成財務虛假信息過多。會計與稅法之間的差異使得企業經營者在日常生活中想辦法操控利潤,降低稅收基礎,如此一來便使得財務信息有虛假的可能,不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認識企業,也不利于政府及有關部門合理管理企業,掌握經濟發展動態。
(二)會計與稅法差異協調的具體對策
根據以上整理與分析可得,會計與稅法之間既有差異也有協調的基礎,而如何進行具體的協調才是當下研究的關鍵。接下來筆者將在兩者資產處理差異研究的前提下給予幾點具體的協調對策,達到研究目的。
第一,積極接受營改增的反饋,調整與現實不相符合的條例,對于變化較大的行業應該加強政策優惠,扶持相關產業,促進營改增全面實施,進一步減小會計與稅法的差異。由于咨詢服務業屬于典型的低能耗、輕資產、高收益的“綠色經濟”。其發展符合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應該得到政府的扶持和鼓勵。就目前全球咨詢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而言,我國咨詢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明顯滯后。在其嚴重形勢逼迫下,政府應該做出相關稅收優惠,來為我國咨詢服務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第二,對于固定資產以及無形資產的折舊方面稅法應該向會計政策靠攏,真正實現以事實為依據的稅收政策,根據資產的真正價值進行計量能夠有效解決未以實際情況計量的問題。
三、結束語
本文的主要結論有:第一,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要求的提高使得會計和稅法在現實生活中的矛盾逐漸擴大;第二,會計與稅法的差異存在協調的基礎;第三,雖然現在的具體協調政策并沒有實施但是相關的學者已經在不斷地提出新的理論,相信通過政府、企業與個人的共同努力一定會有不錯的協調結果。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 2006[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1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立法起草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
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釋義及適用指南[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1-613.
[3]戴德明,張妍,何玉潤.我國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的協作研究——基于稅會關
系模式與二者差異的分析[J].會計研究,2005(0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