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慶茹



摘? 要? 全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傳播內容及其形式產生了相應的變化,通過對大國外交最前線微博官方賬號中《康輝的Vlog》第一季進行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總結全媒體時代中國外交活動報道形式的新嘗試——Vlog短視頻形式的總體特征及其優勢特點,以期對全媒體時代的有利條件下如何運用新的傳播形式實現較好的傳播效果進行探索。
關鍵詞? 全媒體;外交活動報道;創新報道;Vlog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24-0073-03
全媒體時代隨著融媒體時代的成熟和深化應運而生,具有媒體聯動和融合傳播的特征?;谶@一特征,新聞報道更多依靠技術引領,將不同風格的內容與媒介形式智能結合起來,最大限度提升新聞素材與媒體技術適配性。新聞報道更加關注受眾,為實現傳播的準確到達,將受眾加以細分,根據受眾的不同特點差異表達。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下,我國以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在全媒體時代下進行一些積極嘗試[1],將傳統的報道內容結合新形式進行報道,以充分結合全媒體時代下新型媒介形態的傳播特點及規律,吸引受眾,提升傳播效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傳播主流價值
觀念。
1? 中國外交活動報道新形式的總體描述
第一部分采用內容分析法,從報道習主席出訪雅典和巴西的外交活動的第一季Vlog的基本信息及其涉及的各項短視頻元素兩個角度著手,對我國2019年11月11日至11月15日外交活動新形式的報道進行量化分析,以探究全媒體時代我國外交活動報道新形式的總體特點。
1.1? 國家外交活動報道新形式的基本概況
本節將從報道數量和報道主題兩個方面對《康輝的Vlog》第一季進行分析,從整體上把握全媒體時代新型外交活動報道的基本概況。
1.1.1? 報道數量分析
本研究分析微博ID為“大國外交最前線”微博賬號的發布內容,其作為央視新聞旗下一檔報道國家外交活動的官方節目,已在微博平臺擁有30萬粉絲。該賬號所發布的系列視頻《康輝的Vlog》第一季共包含8期短視頻,時間跨度從2019年11月11日至2019年11月15日。由于總體數量較少,研究將針對該系列中的每個視頻逐一分析,不做抽樣。其報道時間及數量分布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11月12日的外交活動報道相對頻繁,達一日三次,占此次出訪報道的37.5%;而13日—15日的報道頻次則維持在每日一次,相對較低;11日作為外交活動報道新形式的第一天,有兩條短視頻報道,占總體報道的25%。
縱觀表1可以發現,在推出新的報道形式時應有意識地多次運用,一方面滿足受眾對新形式的期待與好奇心理,另一方面也在傳播過程的反饋中收獲建議、不斷調整Vlog制播策略。在獲較為穩定的評價和短視頻風格后,便可以向傳統媒體報道的穩定頻率靠攏,以回歸受眾對官方媒介渠道的習慣接收頻率,也更符合受眾對權威消息發布數量的心理預期。
1.1.2? 報道主題分析
Vlog以其短視頻的形式承載了現代受眾對快餐文化的消費需求,也以其靈活的形式適用于各種主題的外交新聞報道。本研究從國家外交活動、媒體人工作日常和出訪之行中的趣味片段三個方面劃分第一季的報道主題,分析新形式外交活動報道的內容特點,具體內容分布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在第一季發布的8期視頻中,關于國家外交活動和媒體人工作日常的報道占主要內容,均達75%;而關于出訪之行期間的一些趣味片段則相對較少,僅占50%。這也從內容上呼應了新形式的外交活動報道主題,盡管內容會隨形式附著一些拍攝者工作/生活的日常性內容,且在內容的表達上會增添Vlog形式自然的趣味屬性,但內容本身的重點并未受到過大波動,這也從側面證明了Vlog這種新型短視頻形式是適應國家外交活動內容報道的。
縱觀表2可以發現,有75%的視頻是兼具2個及以上報道主題的。但值得關注的是第1期和第4期視頻,這兩期視頻在內容上相對單一,第1期是單純記錄展示媒體人工作日常的一期,而第4期則是一個關于行期中各類趣味片段的集錦,這也使得本季短視頻在內容上具有了故事性和層次感,既不顯得突兀又不過于乏味,更具可看度和吸引性。
1.2? 國家外交活動報道中的短視頻元素分析
本節主要從新型報道的各項短視頻元素著手,如Vlog所包含的背景音樂數量、標題及視頻中所包含的網絡熱詞、視頻中的人物手勢、短視頻后期特效和節目口號出現的次數這5個方面進行分析,進一步挖掘基于總體特征之上的短視頻元素特點及其對應的影響。
從表3可看出,在平均時長為2分鐘左右的8期短視頻中,平均每期配有兩段背景音樂;在每期的標題中均會出現1~2次的網絡熱詞,如“搶鏡”“菜鳥”“追更”“來康”等;在出現人物手勢的視頻中平均每期會涵蓋兩次左右的人物手勢出現,如“點贊”或“剪刀手”;在一些具有趣味性片段的視頻中,平均出現兩次左右的符號型/文字型特效并伴有特殊音效;在第1期和第3期中還出現了“央視新聞,我用心,你放心”“大國外交最前線,有點有面繼續見”這種朗朗上口、令受眾耳熟能詳的節目口號,這也是在傳統媒體的形式中較難出現的一種報道形式。
綜合分析以上5種新形式帶來的報道元素,不難發現它們在內容表達過程中起到的突出作用:每期兩段背景音樂的切換一般是在國家領導人出席外交活動的時候進行的,這有利于獲得受眾的注意,并為國家外交活動的肅穆性和莊重感烘托氣氛。網絡熱詞一般出現在標題,使受眾產生主動觀看視頻的興趣,將網絡熱詞與大國外交活動聯系起來,也加強了這類新聞報道的接近性,是一種傳播意識的轉變。人物手勢作為直觀的視覺表達,更容易在關鍵之處起到讓受眾引起注意或是對本期視頻總體態度進行總結的作用。后期特效則結合當下綜藝節目中的娛樂元素,用“箭頭”“腮紅”“特殊字體”等視覺效果較為突出的因素強化視頻中的情感,或者對視頻內容起到進一步解釋的作用。節目口號既是向傳統官方媒體風格的一種回歸,又在話語體系中透露出新媒體靈活輕快的特點,適當加入使受眾可以在不過于呆板的話風中感受到官方媒體的權威性,增強報道的可信度。
2? 新型外交活動報道的優勢特點
本節在上一部分內容分析的基礎上,選取第一季中體現外交活動報道新形式突出特點的具體文本,做進一步的解讀和探討,重點挖掘Vlog短視頻形式與大國外交活動報道的適應性。
2.1? 與官方內容相結合的短視頻報道形式
《康輝的Vlog》第一季的8期內容是圍繞此次中國出訪希臘和巴西的外交活動為主線展開的,但由于Vlog形式本身的內容要求還夾雜了一些記錄者康輝本人的工作日常以及Vlog拍攝過程中的趣味彩蛋,如行前準備、機場媒體人的工作環境、“秘密武器”的介紹和“配音裝置”的揭秘、錄制過程中的搶鏡、對鏡頭比剪刀手等,使受眾了解了許多外交活動和新聞報道臺前幕后的細節,加深了對外交活動這一與日常生活關聯度不大的新聞事件的興趣,也從媒體人工作的日常之處深入了解媒體,對提升官方媒體的可信度和親切性有一定的幫助。
此外,這樣的內容安排既沒有純粹報道外交活動,不會過于單調,又事事圍繞外交活動這個主題,以外事報道為整季視頻的主線,“萬變不離其宗”,這種與官方內容相結合的短視頻報道形式既為傳統的官方內容注入了活力,也為Vlog這種新的視頻形式注入了內核,是一種雙向促進的傳媒業界實踐,是全媒體時代的又一創新。這不僅為國人更加了解本國的外交活動提升了傳播效果,更為我國媒體走向世界提供了亮點,在全媒體時代,國家的外交影響力也需要這種充滿生命力的傳播形式的推動。
2.2? 按季分期的故事性報道周期
第一季的8期短視頻按照“行前準備—出訪報道—趣味彩蛋—出訪報道—第一季收官”的報道思路展開,既清晰地展現了外交活動的時間線,又賦予這一系列報道以完整的故事性。短短五天兩地的出訪行程被安排成一套連貫的視頻合集,包含外交活動的報道、媒體人的工作細節揭秘和其中穿插的趣味性混剪片段,在內容層面是充盈的;且集故事性、連續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為系列報道賦予“劇情”思路,讓受眾在“追更”中期待下一期的外交活動報道,使原本單調的外交新聞變成了自帶周期的“連續劇”。在第一季完結時,受眾們紛紛在收官視頻下方評論“期待下一季”“不要停更”等。這種意猶未盡的傳播效果增強了觀眾對系列報道的黏性,提高了節目的影響力和可看度。這種結合故事性和趣味性構成的周期性報道也可成為未來系列報道的一種參考思路,在許多受眾接近性不強的報道主題上均具備運用空間。
2.3? 更具接近性的媒體人報道視角
由于Vlog短視頻形式自身對內容的要求,視頻中會自然地帶入康輝作為媒體人日常工作視角下的內容:如機場媒體區一覽的工作現場揭秘,拍攝打光及配音技術揭秘,媒體人排隊安檢時提到的“做記者真的還要有點耐心”,鏡頭前搶鏡比剪刀手、對著Vlog鏡頭拍照等。這些都是與受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片段,使得報道本身具有了接近性,受眾可以更詳細地了解到一條外交活動的報道的制作流程,對于媒體人的工作日常產生了解后加深情感上的互通,從而在信任度層面達到了更好的效果。這是全媒體時代賦予我們的有利條件,不僅從技術上提供了支持,還將傳統媒體的話語風格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制作出更接地氣的新聞報道,也更有利于媒體從業者追求更好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崔士鑫.全媒體時代重大節慶報道如何創新——以主流媒體迎國慶70周年宣傳為例[J].新聞戰線,2019(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