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繼武
摘? 要? 當前,全國各地正在扎實開展縣級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探索試點,大力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工作。在試點過程中,各試點縣區遇到了不少新的困難和問題,而且帶有“共性”。譬如,舊機制掣肘新發展、專業人才資源稀薄、媒體資源整合低效、融媒網絡有待完善等。可以說,這些新的困難和問題已成為制約當前縣級融媒體發展的“瓶頸”。我們應當建構或重塑起能夠與縣級融媒體及其平臺建設相匹配的、內置時新思想資源支持的新聞傳播行政工作體系,并在此工作體系的運行框架內培養人才、整合資源、深度融合、聯動互促,最終結成指向縣級融媒體建設向好發展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 縣級融媒體;媒體發展;媒體形態變革;媒體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24-0082-03
2018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縣級媒體作為我國四級媒體中最基層的單位,其最大的優勢在于離基層最近、離普通群眾最近,便于獲取最新鮮、最豐富的新聞素材。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縣級媒體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受發展資源等各個方面條件的限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縣級媒體的受眾逐漸流失,關注度和影響力大幅下滑。適應互聯網新時代的發展要求,縣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成為自我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但縣級融媒體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遇到了如舊機制掣肘發展、人才緊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為發揮縣級融媒體“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效用,瓶頸問題的解決或改善應是當務之急。
1? 我國縣級媒體發展形態的幾次變革
自改革開放以來,縣級媒體的發展形態隨著政治體制的改革、社會經濟的變化大致經歷了四次變革,在這四次變革中,縣級媒體的發展形態由盛轉衰,再經由2018年的決策進入國家輿論戰略視野,最終其重要性獲得肯認。
第一次變革為1983年,在“四級辦臺”政策指導下,全國各個區縣搭建了廣播電視臺,直至目前為止,全國共有約2 300余家縣級廣播電視臺;這些縣級廣播電視臺亦是現今縣級融媒體建設的中心主體。
第二次變革為2003年伊始,互聯網開始在我國逐漸發展,彼時為跟隨潮流,多數縣級廣播電視臺建立了自己的新聞網站;但在當時縣級媒體亦經歷了一次由盛轉衰的變革,也即國家對散濫的縣市報進行治理整頓,最終只保留了51家有刊號的縣市報;并且據研究統計,保留刊號的縣市報多為依托豐富經濟社會資源的“百強縣”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縣級報紙,且集中在江浙、廣東等地[1]。
第三次變革為2012年,隨著互聯網客戶端的進一步發展,縣級媒體平臺建設開始依托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了“兩微一端一號”媒體平臺建設,從單一平臺向多元平臺轉變。
第四階段即為2018年開始后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由此,縣級媒體的發展形態經歷了四次變革,在時代發展潮流的驅使下,“融媒體中心建設”成為了縣級媒體新的發展形態[2]。
我們所談的縣級融媒體建設正是在這樣的媒介形態轉化中發展起來的,或者說,基層融媒體建設正是媒介形態轉型的必然結果。基于此,我們之所以要在文章伊始簡要梳理媒介形態變革的脈絡,便是為了就縣級融媒體及其平臺建設的動因給出歷史性解釋。那么,為何要強調“縣級”這一帶有空間屬性和傳播科層意涵的條件限制呢?原因有二:其一,媒介形態轉化裹挾著媒介技術、傳播觀念、大眾審美情趣、受眾知識水平、社會認知觀念的整體性維續或更動,這意味著,媒介形態轉型必然會是以一種漸進累加的方式進行,而“融”的關竅恰植基于此。質言之,“老”的無法徹底消除、“新”的無法獨占天下,且老者、新者皆有其存在價值,“融”便能夠發揮“1+1>2”的理想效果。如實的媒介角色“斷裂”情態最可被生動反映在“基層”。其二,基層是“媒介真實”最為集中曝光的場景,也因此是媒介權力最需要干預的領域。緣于此,縣級融媒體建設才會遭遇許多技術、行政、民生乃至社會關系等方面的問題。可以說,鎖定基層,就鎖定了融媒體建設最為典型的“問題域”。
2? 縣級融媒體建設的“瓶頸”問題
可喜的是,我國許多省市已經開始了縣級融媒體的試點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譬如,寶雞市陳倉區作為陜西省首批縣級融媒體中心試點之一,于2018年10月建成上線其融媒體平臺。具體來看,陳倉區融媒體中心按照“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端發布、多元傳播、集中發聲”的工作模式,整合區內廣播、電視、網站、微信、微博及手機客戶端等媒體資源,由融媒體指揮平臺統一調度區域內各媒體資源,各媒體在統一指揮下結合自身特點進行信息分發,將電視端、PC端,移動端實現相互融合,全面覆蓋,起到了全區輿論宣傳中樞的作用。然而,在具體實踐操作過程中,由于縣級融媒體建設發展不僅涉及面廣,而且牽扯的部門復雜,從而遇到了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并且這些問題帶有“共性”,已成為制約當前縣級融媒體發展的“瓶頸”。
第一,舊的機制掣肘融媒體發展。《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中,媒體應屬于“從事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與“向社會提供公益的事業單位”[3]。前已述及,縣級融媒體中心在縣級廣播電視臺的基礎上建成,因此多數屬全額事業單位性質,實行的是收支兩條線管理。在建設中,難免存在官本位盛行、機構臃腫等諸多弊端。具體來說,記者缺乏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采訪基本靠(通知、請柬)安排,寫稿主要靠會議、靠材料(靠通稿),新聞成了“政務通訊”。記者主動深入基層,找線索的“獨家報道”越來越少,新聞的時效性、內容鮮活性、質量的穩定性等方面大打折扣。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媒體在受眾中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第二,專業人才嚴重匱乏制約融媒體發展。縣級媒體作為最基層的媒體單位,其在人才吸引、人才培養等方面必然落后于省市級媒體,尤其是在偏遠或經濟發展較差的縣區,專業人才的匱乏嚴重制約了融媒體中心的建設發展,其人員多由原縣廣播電視臺、縣新聞網站整合而來,多數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專業基礎差,科班出身的專業新聞人才較少。而融媒體中心發展不僅需要有一批較高素質的專業采編人員,而且還需要大量全能型記者編輯(美工包裝、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甚至大數據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人才的匱乏大大制約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發展。
第三,媒體資源整合有名無實。縣級媒體資源涉及單位多,范圍廣,性質不盡相同,整合難度較大,需要縣級黨政下大力徹底整合。寶雞現在多數掛牌縣區,雖然融媒體中心已經掛牌成立,但仍存在無編制、缺經費的尷尬局面。實際上,在縣級融媒體建設中,很多試點縣區的媒體資源整合僅僅停留在表面,比如有些縣區只是把原有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宣傳窗口整合到融媒體中心,并無實質性的進展,連“相加”都談不上,更非“相融”。在具體操作中,融媒體中心還是原縣廣播電視臺的班底,由于體制制約,很難有新的“動能”加入,這也就難以生產出讓廣大用戶滿意的資訊內容。
第四,融媒體網絡平臺有待完善。以陜西省為例,其當前各中心建設試點縣區,主要是通過省廣電網絡有限公司開發的“秦嶺云”廣網軟件平臺,借助“三屏一聲”,即電視、電腦、手機、廣播,構建起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宣傳新模式搭建縣級融媒體(網絡)平臺。主要存在弊端是沒有將網絡真正延伸到縣、鎮、村以及用戶當中,還無法實現與用戶的雙向互動交流,與此同時,由于缺乏輿情監測分析系統,對于及時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眾呼聲,把控輿情,引導輿論宣傳,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也給融媒體充分發揮作用設置了瓶頸。
3? 縣級融媒體建設“瓶頸”問題的突破策略
2019年1月25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各級宣傳管理部門要改革創新管理機制,配套落實政策措施,推動媒體融合朝著正確方向發展。”這一指示精神切中要害,具有指導意義,可以說是為當前各地縣級融媒體試點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首先,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是由行政力量推動的基層媒體形態變革,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主導的縣級黨政機關要敢于解放思想,探索建立適應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融媒體發展新體制、新機制。縣級融媒體要發展,必須打破傳統的事業單位薪酬待遇體系,打破從業人員的身份界限,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以崗定責、按勞分配,最大限度調動起員工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增強員工的責任心,從而建立起科學、高效、公平、合理的干事創業體制機制。例如,全國縣級融媒體發展成功的河南省項城市,之所以在媒體融合發展中走在全國前列,舉措之一就是通過機制體制的創新,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打破官本位和身份限制,打通編外人員成長通道,使員工能上能下,能進能出。
其次,要引進、培養一些具有專業素養的融媒體工作人員,并保證人才培養與流通機制。媒體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縣級融媒體的發展,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更嚴要求,這就必須通過公開招聘的方式,引進一些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并通過與有實力的中省市級媒體、互聯網和信息企業等加強合作,相互學習借鑒,以解決縣級融媒體發展中的人才瓶頸問題,為縣級融媒體的發展提供基本的人才保障。比如,浙江長興縣級融媒體中心,始終堅持“引進”和“培養”兩手抓,面向全國招聘優秀人才已成為常態;投資百萬,啟動了“萬物生長”學習提升計劃,制定了專題學、回校學、班辦學、上掛學等7個方面的學習方式,激勵員工成長成才。正是有一大批脫穎而出的專業人才,才奠定了長興傳媒集團成功發展的基礎。
再次,大力將縣域的媒體資源有效整合,深度融合,樹立全縣宣傳“一盤棋”的思想,真正發揮縣級融媒體中心在輿論引導、服務群眾的宣傳核心和主導地位。這就要求縣級黨政機關將現有的縣域報紙、黨政信息中心、外宣辦、廣播電視等各種媒體資源整合到縣級融媒體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要按照“移動互聯網+”的思維模式,根據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各自特點,重構新聞采編流程,及時在手機App、網站、微信、微博以及廣播電視等媒體平臺上進行宣傳報道,真正實現一次采集、多次編輯、多平臺分發使用,從而實現不同媒體從“相加”到“相融”的目標要求,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
最后,要搭建起一個由權威部門發布的集信息傳播、政務服務、互動交流、問政投訴等為一體的雙向交流互動網絡服務平臺,形成縣、鎮、村全覆蓋,便于基層用戶收聽收看和參與的新媒體宣傳平臺。我們仍可以陜西省為例,如前文所述,就目前而言,包括寶雞市陳倉區在內的陜西省絕大部分融媒體試點區縣采用的是省廣電網絡有限公司主導的“秦嶺云”網絡平臺,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存在操作冗繁、平臺兼容性不高、實用性不強等弊端。而榆林市融媒體中心選用的是索貝融媒體指揮平臺,這些各種各樣網絡信息傳播平臺有利有弊。進行技術整合、推廣使用一種由權威部門發布的技術成熟、操作簡便、更加實用的融媒體網絡平臺具有重要意義,為縣級融媒體建設發展提供便利條件,真正發揮媒體融合的權威、核心、主導、服務等作用。
參考文獻
[1]沈陽,閆佳琦.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思考[J].中國出版,2018(22):20-24.
[2]陳國權,付莎莎.傳播力建設的最后一公里——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路徑[J].新聞與寫作,2018(11):24-27.
[3]朱春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經驗坐標、發展機遇與路徑創新[J].新聞界,2018(9):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