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紅艷/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司法局基層工作科
近年來,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司法局緊抓司法所“四化”建設,堅持發展“楓橋經驗”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為維護轄區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萬松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務站接待群眾咨詢
根據司法部最新《司法所外觀標識規范》及湖北省司法廳關于司法所規范化建設要求,江漢區司法局高標準、嚴規范打造基層司法所,實現基礎設施、業務能力與時代同步伐。
江漢區作為武漢市的經濟強區,人口多,面積小,寸土寸金,給司法所業務用房建設帶來了很大難度。但江漢區司法局樹立“基層穩則全局穩、基層活則全局活、基層強則全局興”的思想,本著“因地制宜,先行先試”的原則,打破慣性思維,積極爭取區委區政府重視和支持,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和協調,采取調劑、聯建和租賃的方式,多渠道、多途徑解決司法所業務用房。目前,全區12 個司法所業務用房全部達到省級規范化標準,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司法局統一制作司法所業務用房外觀標識,并將內部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人員公示等內容上墻,方便群眾查看了解。各司法所均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人民調解室、社區矯正宣告室、心理咨詢室、普法依法治理室、黨建活動室等業務功能室;安裝電子監控、視頻會議平臺等現代化辦公設備,實行無紙化辦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司法所各項制度,如考勤制度、例會制度、重大事件報告制度、重大案件討論制度和廉潔制度等,通過制度管人管事,進一步提升基層司法行政工作效能。
各司法所堅持發展“楓橋經驗”,充分發揮人民調解職能作用,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最大限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注重矛盾糾紛排查防控,堅持教育工作走在預防前,預防工作走在排查前,排查工作走在調處前,調處工作走在激化前,將“四前”工作落到實處。聚焦重點人群、地區、行業、時段,有針對性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今年,為迎接在武漢舉辦的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全區12個司法所實施平時周排查、軍運會時期日排查制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街道和社區,糾紛發生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1%。同時,建立以司法所長、社區律師、人民調解員、社區志愿者等為成員的“流動調解室”,主動走街串巷、進門入戶,做到哪里有糾紛就 “流動”到哪里。“流動調解室”走進群眾家中,由“坐堂問診”變為“上門巡診”,開辟了調解矛盾糾紛的綠色通道。
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建立完善三調聯動工作機制。探索建立“庭+所”(法庭+司法所)訴調對接,減少、降低訴訟成本和司法成本。江漢區人民法院萬松法庭在唐家墩司法所建立訴前調解工作室,啟動一個月便化解矛盾糾紛63 件。推進“所+所”(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公調對接,減少治安案件發生。目前,民族、新華等7 個司法所已在當地派出所設立了駐派出所調解工作室。

開展“精彩軍運 普法先行”宣傳活動
去年1月至今年10月,全區司法所排查矛盾糾紛8473 次,化解糾紛11092 件,其中訴調對接糾紛918 件,調解成功率和履行率均為100%。
2007年,前進街任冬社區拆遷項目啟動,44 戶居民與開發商簽訂了拆遷補償協議,并根據協議騰退了房屋,后因開發商手續不全、資金鏈斷裂等原因導致拆遷協議無法履行,44 戶居民被迫流離失所,開始不斷上訪。前進司法所了解情況后,主動介入,指派社區律師進駐,為區黨委政府提供法律意見。最終,經過多方協調,44 戶居民住房安置問題得以解決,這起長達12年的信訪積案終于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該起信訪積案的有效解決,得益于 “律師+N 服務”大平臺的創建。在司法局的指導下,司法所配備優秀律師,強化社會服務,實現一社區一律師,一案一律師,一項目一律師,實施精準可持續的“一對一”法律服務機制。通過購買法律服務的方式,組織律師“4+N 進”提供精準法律服務,即律師進社區、進信訪大廳、進“舊城改造”項目、進“處理非法集資”項目、進各急難險重專班等為群眾解疑答惑,為領導決策提供法律意見。各司法所還組織社區律師開展“周四有約”法律服務活動,每周組織律師到社區為居民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受到了群眾一致好評。
今年3月以來,通過司法所平臺,律師參與信訪接待365 人次,提供法律咨詢意見275 件,其中涉及企業改制、物業糾紛、經濟合同等陳年信訪積案。司法所用專業的法律服務獲得了群眾肯定。
4月19日,天一街小學的教室里不時傳來學生們的驚訝聲,原來是民意司法所的工作人員在開展法治講座。幾位“特殊的老師”圍繞“校園欺凌”主題,通過案例講解、圖片展示,介紹了校園欺凌的主要特點,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引發校園欺凌的主誘因,并引入相關法規。2 個小時的講座結束后,師生們紛紛表示,講座貼近生活實際、案例生動,受益匪淺。
這是司法所加強法治宣傳工作的縮影。江漢區各司法所充分發揮法治宣傳前沿陣地作用,以法律“七進”,即法律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工地、進軍營為抓手,做到廣播有聲、電視有形、墻上有畫、微信有影,構建常態化、立體化、全方位的法治宣傳工作格局。司法局在全區61 個法治學校和108 個法律服務點,落實文化墻、LED 顯示屏、普法廣播、法治文藝晚會、現代文明小戲、自創詩歌朗誦、音樂隊表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載體,展現法治文化。前進、唐家墩等司法所充分利用辦公用房樓道、走廊、職能室,以書法、繪畫等形式展示法治名言、道德警句、誠信踐諾等,營造司法為民的服務環境。滿春司法所LED 顯示屏上,“做人以和為貴、做事以法為基”“立身德為首、處事法是先”等字眼時不時地滾動出現。北湖司法所在轄區“居民納涼點”開展法治小品表演活動,寓教于樂,深受當地群眾喜歡。

基層司法所成功調解一起非正常死亡糾紛

司法所工作人員向群眾推廣法治文化產品
司法局積極整合資源,指導司法所在109 個社區設立法治宣傳欄、法治圖書角,配備法治宣傳掛圖、社區居民普法讀本及法律相關宣傳資料等資源,截至目前,共贈(配)送法治圖書、掛圖等3 萬余冊。同時,打造集景觀、文化、休閑和法治宣傳為一體的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園等9 處,將法治宣傳教育融入生活,使群眾在游覽中受到法治文化熏陶。
各司法所負責人還積極擔任轄區中小學法治副校長,指導校園普法工作,推行“護航花季少年、法育美好未來”等特色法治課。花樓、水塔等司法所還到武漢一中、第二十八中等學校開展 “模擬法庭、交通安全進校園”等法治宣傳活動,營造了濃厚的法治校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