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禮洪,李 宇
(貴州恒達宏通勘察設計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84)
在礦山的開采中,只有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保證開采過程中的安全性和開采質量,有效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保護當地的環境,并助力開采公司的穩定發展。
我國地質條件優越,所以在局部地區中會有大規模的礦山開采活動,長期大量開采,加上開展范圍的不斷擴大就會導致一些地質災害的出現,從而給施工人員的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并阻礙開采的順利進行。其中所能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有: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滑坡等一系列自然災害,當出現地質災害時,會嚴重的威脅到現場的施工人員和周邊居民的生活及生命安全。施工企業要想做到安全的開采礦山,必須要及時地解決已經顯露苗頭的隱患,將各種不利因素有效的排除,并針對當地的地質情況,不斷地制定多種應對方案,做到全面預防。施工企業在進行對礦山的開采工作時,應該首要的將施工人員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生產不僅僅是施工單位的首要保證,同時也是符合我國基本國策的一項基本保證點。施工企業應該加強對物探方法的使用,并在開采的過程中,進行相應的勘探,根據圖像和數據的顯示,科學的規劃將要開采的區域,不僅可以防止出現大規模的坍塌事件,此項技術的引進還能夠幫助施工企業在保證人員安全的同時,確保礦山的正常開采,并且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
(1)高密度電阻率法的數據收集。高密度電阻率法的數據收集工作主要是通過利用水源情況、工程和周圍的環境勘探期間中的實際要求所研發的高密度電阻率法,不僅僅能夠針對復雜的地質條件進行科學的勘探,還能對底層區域性間的電阻率差異性進行分析,進而總結出當地的電場范圍和變化規律,實現對多種復雜的地質環境進行深入的勘探,幫助施工企業加強對當地地質環境的了解程度。
(2)淺層地震勘察的數據收集工作。除了以上的數據收集手段,還有一種淺層地震勘察的數據收集方式。淺層地震勘察是借助地震縱波的反射情況,從而實現對地質構造的探索,其科學依據是,當設備發動地震波的時候,地震波會通過固體傳播在礦山的內部進行一系列的擴散,當地震波在擴散的過程中遇到有反射面的物體時,就會相應的發生反射情況,然后利用接受設備對接收波的情況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分析。通過此過程就可以對礦山內部的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并結合相關技術人員的分析,進而有一個較為具體的位置圖,方便施工工作人員在后期進行開采工作。
2.2 勘查數據分析與處理工作
(1)高密度電阻率法的數據分析和處理工作。專業技術人員在對礦山進行一系列的分析和對數據收集工作時,應該將收集到的視電阻率進行格式上的轉化,并第一時間對數據進行預處理,然后再根據礦山所在的地質條件進行一系列系統的科學校正和計算,從而收獲到最后視電阻率的結果。技術人員在對這一數據的整理中,應該仔細的核對,并得到確切的視電阻率成像圖,以此就可以對礦山所在的地質條件進行一系列的分析,并作出簡單的分析架構。在對數據進行預處理之后,應該對轉換格式后的視電阻率中的壞點進行消除。另外,還應該保留數據中較為相似的數據點。在對礦山進行測試并對其余材料進行有效分析之后,便可以收集到正演和反演的計算參數。在對經過預處理之后的數據加以適當修改,并在相應的數據成像圖中進行科學繪制。
(2)淺層地震的數據分析和處理工作。在運用淺層地震數據分析和處理手段對礦山進行測量時,首先應該將地震原始數據完整的記錄下來,在所收到的干擾波中通常會包含兩種,分別是面波和聲波。將全頻道的數據收集頻譜分析之后會將整個記錄頻譜進行直觀的呈現,在選擇記錄頻譜的過程中,需要對記錄收集過程進行科學的分析,并利用低通、高通、寬帶通等形式,實現對數字濾波的處理。在經過反復多次的測驗之后,利用一維濾波和FK二維扇形濾波的科學記錄,最后在經過加強的手段對干擾波進行一系列的消除處理。
(1)高密度電阻率法的勘查效果分析。當所需要勘探的礦山在一個天氣條件比較分明的地區時,因為雨季和旱季時間區分較為明顯,所以需要相關技術人員在礦區內進行兩次測量,可以以雨季為主要的劃分點,在雨季前期測量一次,在雨季的后期再測量一次。由于旱期的來臨,會導致土壤和地質相對比較干燥,所以礦山下方所蘊藏的地下水和潛水會使地表表面和淺層處于一個高阻的狀況之下。
(2)淺層地震發射波的勘查效果分析。因為針對礦山所進行的地質勘探是為了高密度電阻率法和勘探結果有一個明顯的比對,根據此比對結果進行適當的分析,并依據淺層地震發射波的方式從而開展實際的地質勘探工作,需借助一系列的一E測線的勘探方法,還要利用時間的剖面,從而轉換成深度的剖面。根據以上的兩種物探方式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地質數據,在相關技術人員的探索和分析中,借助理論的支撐相對應的進行推理,保證最后結果具備一定的精準程度,從而保證施工人員的安全,確保施工單位可以有序的開采。
綜上所述,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為礦山的開采提供了一系列物探方法,借助這些方法進行一系列的前期勘探工作,不僅促進了施工企業開采工作質量的提升,而且還從本質上降低了施工人員危險性的系數,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開采地區的對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