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岳
周邊外交破局
2018年春天,中國的內政外交日程非常飽滿。兩會過后,中國領導人頻繁發力周邊外交。這一切似乎向外界昭示,中國外交正努力在周邊塑造一種新態勢。
1.突破四面受壓
這些交往對中國來說,非常及時,因為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周邊出現了四面壓力加劇的危險。有一個時期,朝鮮半島、東海、南海、中印邊界上的麻煩輪番來襲,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很不寧靜。這是戰略運籌最不想看到的局面,一個大國如果在各個方向被牽制和分散力量,縱使你再強,勢頭再好,崛起也可能受阻。
如果就周邊論周邊,同時與日、印兩國角力對我們尤其不利。盡管這兩國在國力上各有缺陷,但兩國各自的優勢也很明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將是亞洲重要力量,而且隨著世界各國實力消長,日、印兩國的作用可能會日益凸顯。這兩國一海一陸與我有主權權益糾葛,如果中國要同時應對,從力量建設到各種布局就都要在兩線準備,那種消耗將是很大的。因此,四面不寧、兩線對峙的局面亟須打破。
2.擺脫大國干涉
周邊分歧更大的危害,是它們早已成為大國干涉的借口,特別是海洋權益問題,最近已被西方大國炒作太多。特朗普政府推動印太四國聯盟,對華發動貿易戰,在朝鮮、日本、南海問題上施壓,對我們形成很大壓力。因此,如果周邊不得安寧,就容易導致很多中國與鄰居本可以自己解決或者慢慢商量的事,被一些大國攪和成新難題。因此,把周邊關系經營得好一點,對中國爭取大國互動中的有利地位至關重要。
3.落實親誠惠容
其實,周邊問題的緊迫性,早在五年前就引起了中國高層的充分重視。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央召開了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那次會上留下的最易記住的關鍵字,是親誠惠容。
回顧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五年來各方面的進展,中國在周邊有很多實際作為。最大整體動作是“一帶一路”倡議,但周邊的疑懼、反彈也不小。這是國際政治中難以消除的一種難題:崛起國家有時非常努力搞好與鄰國關系,不乏讓利、寬容之舉,但越是主動,鄰國有時越是懷疑、猜測,甚至做出相反動作以防不測。正如前面回顧過的,周邊有些糾葛與對峙一時還鬧得很大。事實證明,五年前,中國對周邊重要性的認識和戰略謀劃十分正確,親誠惠容必須落地。
二元對立特點突出
在世界主要大國中,中國面臨最為復雜的周邊形勢。突出表現為二元對立特點。
1.陸與海、富與窮
在中國周邊問題中,存在陸與海的矛盾。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沿海與內陸邊疆兩種不同的發展程度。這一矛盾處理不好,就有可能撕扯中國的安全與發展大局。
陸與海兩種安全考慮,沿海與內地兩種發展梯次的權衡與調度,到今天也是戰略問題。2018年一季度,東部沿海領頭的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77元,位居全國31省份第一位。江蘇、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萬元以上。而西藏、新疆、甘肅、貴州等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5000元,不到京滬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這些地區向外延伸若干,就開始面臨完全不同的國際安全問題,有的是大國傳統主權安全矛盾,有的是分裂勢力、恐怖勢力威脅。
2.大與小、今與昔
從力量層面看,周邊始終有大國存在,因此,大國與小國因素交織在周邊。從歷史層面看,周邊一些國家過去與中國的恩怨很多,既深入學習過中國文化,甚至今天仍以繼承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為傲,又曾與中國發生過戰爭沖突,殘酷記憶至今仍在一些人心中難消。
在近現代過程中,中國周邊一些國家也不同程度扮演著時而與中國一起受氣,時而隨西方宗主國侵損中國利益的行為角色。這就使得今天看周邊,仍然有著“大小”“恩怨”等舊的因素殘存。這就要求我們在運籌周邊戰略時,對一些國家、對一些問題,既要十分較真,也要向前看,防止被陷住。
3.東與西、上與下
在周邊,有些國家在政治經濟模式上向往西方,有些則固守東方政治文明特點。在發展勢頭上,有的在上升,也有的遇到發展瓶頸。
中國周邊的東與西問題,不是地理問題,就是方向感太差,對“東亞”這個概念搞不清楚。真正的東與西問題,可能是從政治文明、發展道路等角度呈現出來的。亞洲國家發展的分化程度也大得驚人。如果拿卡塔爾的人均GDP與阿富汗對比,要相差120多倍。未來中國周邊不僅是政治、文化差異較大,而且發展水平也可能差距更大。
呼喚亞洲新模式
如今,中國發展的勢頭、外部的挑戰都到了一定臨界點上,是到中國引領建立一種不同于其他模式的時候了。
中國需要對周邊有整體引領的方向感、自覺性和主動權。在這個框架內,“親誠惠容”構建了總體理念,“一帶一路”提供了戰略支撐,現在就需要把各個不同地區、不同問題關聯起來統籌謀劃。
亞洲可以借鑒別的地區,也可以從以往推動亞洲合作的經歷中尋找經驗,但這些都不能照搬。例如,歐盟的模式,就算不考慮歐洲國家相似性大、亞洲國家差異性大的根本不同,要借鑒歐盟道路現在也不是時候。因為歐盟已陷入困境,一邊是英國必然會脫歐,一邊是美俄兩強各自給歐洲帶來經濟、安全等方面的沖擊。歐盟的模式,肯定不能照搬。那么東盟呢?東盟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效率有限。東盟比較在乎一致性、比較照顧成員國協商時的舒適度,這些都是優點,但這在推動獲取務實成果時,肯定難以走得太快。除此以外,二三十年來,亞太、印太的幾種倡議也都火過一陣子,但至今都沒有結出太好看、太好吃的果子。
當然,中國也不能在周邊搞分而治之,那種將鄰居推向陣營化的做法,更符合西方之意。因為亞洲本來已經多樣化、分化得厲害,如果中國再強壓、推拉、分化,周邊國家的矛盾和對立必然加劇,再加上西方大國覬覦挑唆,火上澆油,中國的周邊環境就可能動蕩不已,麻煩不斷,甚至發生重大動亂,給中國現代化進程帶來更加嚴峻的新挑戰。中國合理的做法,是在高位上推動命運共同體建設,在底線上確定地緣戰略要點,確保中國自身主權、安全、國家發展和統一不受侵害。(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