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黃華興 陳 城
1 南京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南京,211166;2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南京,211166;3 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南京,211166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醫學院校培養的是未來醫者,必須重視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的培養,才能擔負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任。
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醫學及相關專業學生(簡稱“醫學生”)的醫德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培養良好醫德醫風和職業形象的基礎,也是緩解醫患矛盾的有效保障,應貫穿醫學教育始終。
醫德是傳統醫學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儒家思想主導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深受儒家“仁愛”思想的影響,最經典的表述為“醫乃仁術”[1]。“敬畏生命”是醫學最高的倫理原則,這既是一種道德情感,也是一種倫理規范。中國傳統醫德有助于培養醫學生救死扶傷的仁愛觀、精勤不倦的治學觀、一視同仁的平等觀、為患者服務的義利觀和健康和諧的醫際觀[2]。醫學院校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要求。醫學生應繼承醫學對生命的敬仰、對醫德的信奉、對職業道德的堅守,努力成為具有“執著信念、優良品德、豐富知識、過硬本領”的未來醫者。
《感動中國》每年都要評選出千口頌萬人贊的“大醫”,如鄉村女醫生李春燕、扎根草原42年的上海醫生王萬青、肝膽春秋吳孟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的胡佩蘭等。當前社會對醫學科學價值與道德價值的評價常出現分離的現象,導致了在醫療衛生事業迅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醫務工作者的醫德醫風問題,如因服務態度不好造成醫患矛盾、因貽誤最佳治療時機耽誤病情等等[3]。不和諧的醫患關系已備受社會的關注,醫患關系緊張甚至對立、敵視,醫鬧、傷醫、殺醫、打砸醫院等現象層出不窮,醫務工作者的良好職業形象也大受影響。醫學院校應引導醫學生把仁心和仁術高度融合,重塑良好醫德醫風,重樹良好職業形象,從醫方的角度努力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
醫患矛盾的成因十分復雜,但一些醫務人員綜合素養不高也是原因之一。醫學生醫德教育已成為關注的話題。有調查顯示,73%的醫學生認為社會環境對醫德教育程度影響很大[4]。醫療行業中的一些不正之風,使醫德滑坡,引起廣大患者的不滿,醫院和醫務人員在社會公眾中的良好形象受到破壞。解決醫德醫風滑坡,緩解醫患矛盾,不僅要從醫務人員著手,也要重視對醫學生的教育。應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新時期醫學生醫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醫德教育應是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醫學生的醫德教育是立志之本、初心之源,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極為重要。目前醫學生的醫德教育存在諸多問題。
醫學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包含醫學基礎教育,見習、實習教育)、畢業后教育(規范化培訓,簡稱規培)和繼續教育(進修、終身學習等)。醫學生的醫德教育至少應該融入到學校教育和畢業后教育之中。
“學校忽視醫德教育、學生不重視德育課程、缺乏實踐性和連續性”是一個普遍現象[5]。當前醫學教育評價學生往往比較關注對專業知識、操作技能的考評,忽視對職業信仰的培養和考核,沒有把醫學生的醫德、醫學人文素質作為評估內容,也沒有形成醫德教育評價體系。醫學生在見習、實習和規培階段,主要學習臨床知識與技能,很少設置思政類課程。醫院重視醫生的業務水平和科研成績,對醫德高尚、技術高超的醫務工作者的褒獎不多。部分醫學生也將學分和成績作為學習的最終目標,對人文教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忽視德育的自我修養。
醫德教育是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化、精準化和職業化的重要體現。目前我國醫學院校的醫德教育,主要依賴“兩課”教學。“兩課”教師雖然有思想政治教育等專業背景,但缺乏醫學專業知識,更無臨床實踐經驗,導致醫德教育的效果不佳[6]。而醫學專業課老師,又因缺乏醫學人文知識難以在醫德教育中有所建樹。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觀點,這種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嘗試,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但效果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醫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高校承擔職業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學生輔導員。很多輔導員并非是醫學及相關專業畢業,即使是有醫學背景的輔導員,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指導中,也很少把醫德教育納入其中。醫院的帶教老師、導師們基本缺乏學生思政教育的意識,指導學生時一般不會涉及醫德教育的內容。
雖然醫德教育的知識體系是獨立的,也有特殊性的要求,但醫德教育和醫學專業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社會人文科學教育仍有著緊密的關系”[7]。現代醫學已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我國醫學院校的課程安排中很少涉及醫德教育的內容,醫學人文類課程的安排也較少。在多數院校除毛澤東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鄧小平理論概論等傳統思政課程外,只有法律基礎、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患關系學等少數人文課程。部分院校開設了自然辯證法、衛生法學、醫學史、法學概論、生命倫理學等。很多醫學院校醫德教育采用的是課堂講授,缺乏師生互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醫德教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醫德是醫學科學精神和醫學人文精神的統一,是醫學行為的重要保障。研究顯示,近30%的醫療糾紛涉及醫療專業技術,而超過 70%的糾紛與醫德醫風有關。有調研顯示,45.5%醫學生學醫的目的是“職業好比較穩定”、“收入和社會地位高”,只有54.5%的學生是“做合格醫生救死扶傷”, 甚至有7.2%的學生認為醫德教育“可有可無”。也有的調查顯示,29.3%的患者表示對醫務人員的治療“完全不信任”,71.3%的患者認為醫院沒有做到以患者為中心。
醫學院校都有自身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傳承,但課程教學大多是知識傳授,如果不改革課程安排和內容,授課和考核方式,不開展更多的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難以健全學校德育文化[9]。部分醫務人員對患者缺乏人文關懷和對社會責任感,不能正確認識到醫德要求是對行為的規范。要從精神傳承和時代需要的高度,提高醫學生的醫德認識、醫德意識,才能營造良好的醫德醫風氛圍[10]。
醫學生醫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要貫穿在醫學生基礎教育、臨床見習實習、規培教育等人才培養全過程。
醫德教育是一門社會科學。要加強醫學生對醫德的認識,規范道德行為,自覺履行基本道德要求。醫學生作為醫務工作的后備力量,他們的醫德水平直接關系到醫患關系和醫療衛生行業的整體形象[11]。醫學院校要認識到醫德教育在醫學生培養中的重要性,是育人的根本。要提高教師對醫學生進行醫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改革傳統的授課內容和教學方式,加強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培養醫學生道德辨別能力。
醫院也要重視醫學生的醫德教育,發揮德術雙馨醫務工作者的榜樣示范作用,遴選一批技術精湛、醫德水平高的醫師指導醫學生的見習、實習和規培,鼓勵他們發揮德者、師者、醫者的標桿引領作用。
醫學院校和醫院要加強溝通,加強醫學生前后期培養的銜接。通過建立醫學生醫德檔案和醫德評價體系,評價醫德教育學習和行為表現,考核醫德學習、醫德實踐和醫德品行,并作為醫學生畢業考核的一部分,真正提高醫學生醫德學習和踐行的動力。
醫學院校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組建一支多元化的醫德教師隊伍,發揮教職工、醫護人員、乃至校友的作用,加強醫德教育,為健康中國戰略培養德術雙馨的醫務工作者。
老師教。努力提高思政課教師和非醫學專業畢業的輔導員的醫學知識,思政課教師應將醫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輔導員醫德教育與日常思政教育、職業教育融合,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努力實現課程思政,讓學生理解醫德“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做”。
全員帶。營造全員育人的良好環境,通過成長導師、兼職班主任、共建班級等形式,強化醫德教育。理順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機制,發揮管理和后勤員工在醫德教育中的作用;遴選優秀的臨床見習、實習帶教老師和規培導師,發揮他們在醫學生培養中后期的醫德教育和榜樣示范作用。
校友引。校友是學校的名片,是學校的重要資源。充分發揮名師、名醫、名校友的作用,邀請他們參與學校的醫德教育,用他們感人的事跡激發醫學生的醫德情感和醫德信念。
同伴領。朋輩教育具有親近感和易接受性,受到學生群體的歡迎和認可。利用現實生活中優秀醫學生踐行醫德的事跡,更容易被他們所接受。同輩感人的事跡對引領醫學生醫德的養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人文精神是醫學人文的根基,醫學人文教育包括醫德教育、衛生法規、醫學心理學等諸多方面,應將醫德醫風教育貫穿于醫學生教育、培訓全過程。2015年臨床醫學專業開始推行“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新的醫教協同模式,結合新形勢、新要求,應以《醫學倫理學》等醫學人文課程為基礎,將思政教育與醫德教育有機融合,感性認識—理性分析—社會實踐,分年級分階段開展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職業道德規范、職業法規的教育與實踐活動,早期接觸臨床,除了學習臨床知識和技能外,更多地去體會、理解和實踐醫德。
豐富醫德教育的內容,不斷加強課程的實踐性,培養醫學人文精神。深入開展社會主義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培養醫學生的醫德認知、醫德情感、醫德意志。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培養醫學生的醫德價值認同。加強職業情感和職業道德教育和教師的言傳身教示范教育。重視醫德規范教育,宣講《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引導醫學生以醫德規范指導和約束自身的醫療行為。加強醫事法學教育,掌握必備的醫療法律法規知識,將醫德認識、醫德情感和醫德行為融合,在醫院臨床學習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包括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10個方面。醫德教育也應當體現其中[12]。
國外醫學院校的醫德教育采取各種形式,培養醫學生尊重生命,關愛病人,促進醫德形成的做法值得借鑒。除思政課外,在醫學倫理學、醫事法學、醫學職業教育、醫患溝通等課程中應重視醫德教育。還可開設醫學史、醫事法學等人文社會類課程,培養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通過入學教育、畢業教育,《醫學生誓言》宣誓等多種儀式培養醫學生奉獻醫學的信仰。通過組織對捐獻遺體者默哀,觸發醫學生對生命的敬畏。通過開展最美醫學生、人生導師講堂、校友講堂、德善講堂、醫療情景模擬比賽等主題活動,增強醫德情感和醫德信念。鼓勵醫學生提前接觸臨床,在見習、實習中,加強道德修養和實踐,增強醫德意志。通過開展導醫、義診、義工、服務遺體捐獻者等志愿者活動,踐行醫德行為。
醫院要加強醫護員工的醫德修養,形成有特色、入人心的醫德文化,為醫學生醫德的培養發揮積極的作用。協助學校,培養見習、實習、規培學生良好的醫德情感,落實德才兼備、德術雙馨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