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鋒
檢察機關“加班加點不起訴”,“趙宇案”“淶源案”塵埃落定,讓一直捏把汗的社會公眾松了口氣。從“彭宇案”到“趙宇案”,我們欣慰地看到,正義終究是實現了,盡管有時候可能“繞了彎彎”。個案成為激勵社會正氣、彰顯主流價值的生動法治公開課。
實事求是地講,在法治社會中,有些“彎彎”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司法機關不僅要對正當防衛者和見義勇為者負責,也要對“王磊”和“龍哥”等“不法侵害者”負責,這是對生命的尊重,是正義的基本要求。社會要理性地認識到,司法機關的這種審慎及對程序正義的尊重,才是法治大廈的重要基石。但這些“彎彎”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嚴肅的反思任務。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無論是南京“彭宇案”,還是鄭州“電梯勸阻抽煙案”都說明,在涉及世道人心和社會價值觀時,司法個案的影響有時堪比重磅炸彈。“彭宇案”引發了人們對老人倒地“扶不扶”的良心拷問,“電梯勸阻抽煙案”一審判決被認為將“道德拉向了深淵”。雖然正義終究在“昆山龍哥案”“趙宇案”和“淶源案”中得到了實現,但這中間的“彎彎”,讓我們付出了代價。而需要檢省的可能不僅僅是法律系統,我們的治理系統、社會系統也都要做出思考。
客觀來講,無論是正當防衛,還是見義勇為,法律法規都并不乏明確的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一旦不法侵害人出現了傷亡,執法和 司法機關往往就難以淡定,在認定正當防衛和見義勇為上就有些猶疑不決。這里面可能有某些民警和法官個人價值觀的原因,也有問責制度較為嚴格的原因,“手嚴一點才更保險”,還可能有“維穩”的因素等。顯然,哪怕是個案的問題,背后也有更為綜合而復雜的原因,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光給執法、司法機關“吃藥”是不夠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調動城鄉群眾、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自主自治的積極性,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真正捍衛正當防衛者的合法權益,鼓勵見義勇為,就是一個需要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大力解決,司法機關恪守法治、主持正義,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激勵正氣,從而治理系統與社會系統協同共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有機結合,建設社會正義工程的綜合性問題。
在社會轉型期,以國家法治框架為根本遵循,把相關地方在鼓勵見義勇為、保障正當防衛權益等方面的法規制度、政策激勵、財政投入、宣傳引導、組織實施、貫徹落實,以及見義勇為群體的涌現、合法權益保障與表彰獎勵實施情況等各方面要素,納入一個依法依規、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中,并通過量化的方法進行評估,構建出“國民正義感指數”,將不僅為觀測社會正氣提供晴雨表和風向標,更可成為鼓勵見義勇為、激勵社會正氣的強大正能量。▲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