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媛莉

“人類的大腦只開發了10%,若是完全開發,世界將變成什么樣子?”電影《超體》女主角露西的腦潛能被開發到100%,變得無所不能。精彩的電影情節成為了節目靈感來源,最終由CCTV-1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將創意變為現實,聯合研發制作出大型勵志挑戰節目《挑戰不可能》。
從關注個體到注重社會價值,從簡單呈現到多元內容表達,從傳統大屏播出到全媒體互動分享,《挑戰不可能》第四季之“加油!中國”(以下稱《挑戰不可能之加油中國》)多維度拓展節目內涵,尋找主流價值的創新表達方式傳遞正能量。
《挑戰不可能》制片人、總導演盧小波見證了節目從無到有,以及四季升級迭代的過程。他說,回看節目發展軌跡,節目主題立意有著明顯變化。
最初,《挑戰不可能》展現的是選手挖掘自身潛能、不斷超越自身極限,完成技能、體能、腦力等方面的挑戰。這一時期的節目更關注個體,強調的是“平凡生命極致綻放”。伴隨觀眾審美提升,對內容價值的深層訴求,跨入第四個年頭,《挑戰不可能》需要用新命題、新形式和主流價值內涵與時代共振,打動受眾。
盧小波介紹,新一季節目從關注個體屬性變為更多專注內容背后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通過真實鮮活的挑戰故事展現國民精神,鼓舞更多人勇敢追夢,弘揚“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中國精神。這也與節目新名字《挑戰不可能之加油中國》理念契合。
央視創造傳媒總經理助理、節目制片人、總導演左興同樣從第一季就參與節目研發和制作。他表示,新立意和新命題決定了第四季選題方向必然發生變化,節目不光強調技術和技藝方面的挑戰,追求的是更宏大的主題敘事。“過去節目關注的一些選題,如不符合節目現在的要求就要被舍棄。這樣一來,選題資源更少了,難度更高了,我們要在主命題下找到新的資源藍海。”
為了更好地挖掘選題,《挑戰不可能》節目組背后有一支常年致力于搜尋、評判、研發、落實選題的導演組。左興介紹,每季節目選題量達上萬個,導演組從各種維度評判篩選適合今年節目立意,具有社會價值的選題,通過海量搜尋、層層研判、優中選優呈現出來。
盧小波舉例,有期節目展現了為導彈裝備零件打磨量具的航天研磨師,他用手打磨的量具誤差低至納米級別,甚至比電腦都精準。大國重器背后總有一群默默奉獻的大國工匠,他們的工匠精神正是節目想要傳遞的。
如何在堅守主流價值的前提下創新表達?
左興說,節目一方面要講好的中國故事,也要用好的方式講故事,在方式方法上沒有一定之規,反而應該破除套路,不能將同樣的方法應用在不同類型的選題上。
比如第一期節目中,“無腿老人”夏伯渝挑戰登頂珠峰的故事,是通過他的現場演講配以真實挑戰視頻呈現的。這與此前節目中的挑戰項目大為不同。在設計項目時,左興收到很多人的建議,有人建議他用虛擬現實再現夏伯渝經過5次征途終于登頂珠峰的過程。最終,節目組放棄了各種炫技的方法,選擇了純粹的表達方式。“一個好故事有足夠震撼力,只需將它還原到舞臺上,讓它真實發生,就很好看。”
真實感也是本季節目在內容呈現方面的重點。節目強調真實挑戰、真實發生、真實情感。盧小波說,《挑戰不可能之加油中國》的人物都是生活中不同領域或崗位上的平凡人,他們的挑戰任務真實反映了他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在電視語言運用上,節目組將棚內棚外拍攝、實景挑戰和棚內展示相結合,利用連線打破時空界限,多維度展示挑戰故事。在展現排雷戰士一次真實的排雷任務,武警國賓護衛隊一次真實的護衛任務時,記者實地跟蹤采訪,用鏡頭真實記錄,并通過演播廳與現場實時連線的方法增強觀眾代入感。
“不管是挑戰者還是導演組,都是將技巧往后放,用直抵人心的東西打動觀眾。”左興說道。
盧小波表示,作為一檔大型季播節目,《挑戰不可能》成功走過四季很不易,節目自身迭代需要不斷創新,傳媒環境巨變也在逼著節目自我革新。
他說,傳統電視節目制作思維是單向的,節目通過大屏播出,觀眾收看就可以了。在融媒體時代,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不再適用。尤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以來,總臺更注重融媒體傳播和全媒體推廣,強調臺網并重,先網后臺。
以前,節目都是先播出再放到網上,如今每期節目播出前,推廣團隊就將精彩內容、節目花絮、未剪輯進正片的有趣內容制作成短視頻聯合秒拍、抖音、微博等社交短視頻平臺進行全平臺聯合推廣,提前預熱。這些短視頻都采用了豎屏模式,加上花字特效,更符合短視頻觀看習慣,突破了大屏內容生產的限制。
前三期節目共播出了雙腦障礙閃電心算吳美玲、四大銀行花式點鈔、萌娃挑戰30聯飛花令等多個精彩內容,#挑戰不可能#微博主話題閱讀量突破45.9億,節目相關內容秒拍視頻獲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媒體通過官方微博賬號轉發,單條視頻播放量最高達2021萬;節目官方抖音發布雙腦運算一小時視頻點贊破50萬,一天點贊近100萬。
在左興看來,這些方式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手段背后理念的形成——從電視節目制作到電視節目傳播的邏輯轉變。“節目傳播性增強,更多人了解并參與,才能完成節目承載價值的更好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