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選自《孟子譯注》,金良年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參考譯文】
孟子進見梁襄王,出來告訴別人說:“(梁襄王)看上去不像君主的樣子,接近他則覺察不出能使人敬畏的地方。他忽然問我:‘天下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說:‘統一才能安定。
“他又問:‘誰能統一天下呢?我說:‘不喜好殺人者能統一天下。
“他再問道:‘誰會來歸順他呢?我說:‘天下的民眾都會歸順他。大王知道禾苗嗎?七八月之間遇上干旱,禾苗就會枯萎;當天上布滿了云朵、下起了滂沱大雨時,禾苗就蓬勃地挺立起來了,像這樣,什么力量能遏止它呢?當今天下的君主沒有不喜好殺人的,如若有不喜好殺人的,那么天下的民眾都伸起脖子來盼望他了。真能如此,民眾歸附他猶如水往低處流一般,誰能遏止這洶涌的勢頭呢?”
這一章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見過梁襄王之后,向人轉述他與梁襄王對答的情況,表現了其主張“仁政”“王道”的一貫思想。同學們可以從孟子與梁襄王的對話中,去欣賞他高超的談話藝術。
1.孟子為何認為“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2.孟子在與梁襄王的對話中,主要運用什么方法來體現自己高超的語言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