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小干,郭照彬
(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海南海口 571100)
臨高新盈濕地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位于海南省北部臨高縣后水灣新盈鎮境內,地理位置為19°51′48″~19°55′11″N,109°29′50″~109°36′28″E。保護區東北部與臨高新盈鎮交界、南與儋州市的新盈農場相連,西為北部灣。主要保護對象確定為紅樹林、黑臉琵鷺及其棲息地等,屬野生動物及海岸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
2010 年12 月,經臨高縣人民政府同意,將新盈濕地縣級自然保護區申報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擬建面積1496hm2。2018 年再次對其范圍進行了調整,調整后面積為280.1hm2。其中核心區123.73hm2、緩沖區57.47hm2、實驗區98.87hm2。保護區有紅樹、半紅樹植物19 科22 屬27 種,其中真紅樹植物8 科11屬15 種、半紅樹植物11 科11 屬12 種類。灌草叢分布在與保護區接壤的海岸邊濕地與人工海防林之間。
由于保護區范圍廣,原有的功能區劃欠缺合理,對保護本身的建設及當地經濟發展都存在不利影響,從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分區管理的角度出發,其功能區劃有必要再次進行調整。
在保護區面積中,陸地面積達1586.3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6.2%。其中還將新盈鎮附近達700hm2人口密集區(陸地)劃為保護區的實驗區,保護區陸地邊界距海岸最大距離達2km。在濕地保護區中,規劃過大的陸地面積實際上起不到保護紅樹林、黑臉琵鷺等濕地候鳥的作用。在濕地保護區中劃入較大的陸地面積顯然是不合適的。這是因為,保護區內紅樹林面積只有126hm2,只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67%,且集中分布在彩橋河口一帶。保護區成立之初,整個保護區基本上以陸地及海洋面積為主,且未充分考慮到保護區社區居民的分布以及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等問題,仍存在諸多不盡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區實驗區內有大片集體林和居民點。保護區涉及新盈鎮6 個自然村莊,共有居民623 戶,總人中2167 人。集體土地97.27hm2,其中彩橋村34.93hm2、和貴村32.33hm2、片石村8.4hm2、頭東村8.27hm2、良愛村6.33hm2、抱文村7hm2。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得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對區內資源極大依賴性,社區居民聚集區周邊的森林資源已經失去了3 區的保護價值,為使3 區區域得到有效保護,也使保護區的功能區劃更加合理,同時為周邊居民的傳統生產生活政策松綁,有效緩解社區矛盾,必須對保護區功能區進行調整。
(2)實驗區有大量桉樹人工林,3 區區劃時沒有征得當地居民意見,把個人大量桉樹用材林納入實驗區范圍內,在保護區管理過程中,容易造成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不利于當地居民經濟發展。也不利于保護區的管理,該保護區類型屬于海岸濕地,把過大的陸地面積劃入保護區,顯然不太合理。
(3)綜合科學考察專家的合理性建議。鑒于保護區本底資源不清,省林科院聯合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動植物專家對保護區進行綜合科學考察,考察過程中發現由于當初區劃時缺乏對資源分布情況的了解,實驗區在3 區成立時就沒有主要保護對象,而把大量桉樹人工林區劃在實驗區里,對保護區以后日常管理工作增加負擔。
(1)使保護對象得到有效保護的需要,縮小各功能區面積。保護區的實驗區目前有6 個村莊、居民點和桉樹人工林,人為活動較為頻繁。桉樹不是該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了使保護對象得到有效保護,必須對保護區的功能區進行調整。
(2)保護管理的需要。保護區功能區調整是科學合理地完善保護區區劃,有效管護好自然資源,實現主要保護對象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隨著社會發展,只有使保護區自身的內部結構不斷完善,才能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多種生態功能,使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得到更加有效保護,緩解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經濟發展的矛盾沖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因此,保護區功能區劃調整是社會穩定、農民增收、有效改善社區生生存條件的客觀需求,是保護區有效管護的現實需求,是保護區協調發展的需要。
(1)嚴格依法原則: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和《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以及符合省、縣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的技術規程、規范和有關政策的原則。
(2)科學性原則:有利于保證紅樹林濕地及黑臉琵鷺棲息地生態系統的完整,使保護對象有適宜的生長、棲息環境,盡量隔離或減輕不良因素的干擾和破壞,核心區外圍有較好的緩沖條件,確保保護對象和自然生態系統安全。
(3)利于保護原則:即保護范圍縮小,保護重點對象明確,功能區劃合理,保護管理有效的原則。
(4)保護與發展協調性原則:即保護區與發展地方經濟、改善當地居民的生產條件、提高生活水平、維護當地地區穩定相協調的原則。
在原保護區界線范圍內、通過全面開展綜合科學考察,結合當地區域經濟發展,將保護區的功能區進行如下調整:
調整前:核心區主要任務是保護紅樹林、珊瑚礁、黑臉琵鷺及其生態系統盡量不受人為干擾,保持在自然狀態下進行更新和繁衍;保持其生物多樣性。根據保護區紅樹林、珊瑚礁及黑臉琵鷺等保護水鳥分布區域,把保護區規劃為3 個核心區。其中位于保護區西部海岸為兩塊不相連的分布有珊瑚礁的地域劃為兩個核心區,保護區東部文科河,紅樹林生長良好的天然分布區域劃為核心區。
調整后:根據保護區紅樹林及黑臉琵鷺等主要水鳥分布區域,把保護區規劃為2 個核心區,其中一個位于保護區東部文科河河口為紅樹林生長著良好的天然分布和黑臉琵鷺活動覓食區域,一個位于和貴村南面紅樹林集中分布區域。
緩沖區大部分面積調整為實驗區,大面積的緩沖區外露,周邊人為活動頻繁,植被破壞嚴重,已經沒有主要保護對象分布,資源保護與管理實際已經等同于實驗區,調整為實驗區,調整面積454.33hm2。
實驗區區域內有大片桉樹人工林及居民點,該次調整將人工林、居民點以及村莊周圍植被破壞較為嚴重,已沒有保護價值的人工林調整出實驗區,面積為44.13hm2。
保護區調整后總面積為280.1hm2,核心區為123.73hm2,占整個保護區總面積的44.2%;緩沖區為57.47hm2,占20.5%;實驗區為98.87hm2,占35.3%(表1)

表1 功能區調整前后面積對比
保護區功能區調整后,實驗區和緩沖區已沒有居民點和村莊,緩沖區除有一些人工林(海防林)外,核心區全部為天然紅樹林。
各功能區調整面積縮小,有利于保護管理與發展不矛盾,其中核心區與緩沖區調整幅度比較大,保護對象更加明確,為濕地紅樹林及黑臉琵鷺。功能區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保護區功能調整后,把原區劃珊瑚礁核心區、實驗區、緩沖區大部分人工林調整,使功能區劃更加合理,核心區主要保護對象更為集中,通過核心工區、緩沖區和實驗區的合理配置,使保護對象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
保護區功能區調整后,更加有利于保護工作的分類指導,實施不同的保護措施。相比原來的功能區劃,降低了保護區的管護難度,增強了保護管理能力。
由于保護區原來的功能區劃不合理,限制了當地群眾合理利用資源的權利,同時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通過將沒有保護價值珊瑚礁及人工林,管理難度大且與群眾生產生活關系密切的區域調出,為當地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較好地解決了保護與周邊區域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保護區今后更好地發展提供保障。
通過對新盈濕地自然保護區功能區調整,將進一步提高保護區管理效率,促進對主要保護對象更有效的保護。同時,功能區調整還給周邊居民提供了相關的政策,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分析當地經濟發展和主要保護對象等各方面因素,保護區功能調整比較合理,調整后既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又有利于保護區保護對象。所以保護區功能調整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