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蜜,陳毅青,陳宗鑄,雷金睿,陳小花,吳庭天,李苑菱
(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海南海口 571100)
海南熱帶雨林是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1],屬“大陸性島嶼型”,是中國稀缺、典型、獨特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重要的種質資源基因庫,具有十分特殊的生態價值和資源價值。2019 年1 月23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1],面積4400 余km2,占海南島面積1/7,這是中央審議通過的第五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7 月15 日,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印發《試點方案》[2]。建立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海南省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三大標志之一。
為期一年的國際旅游消費年活動于2019 年10月1 日啟動,省委常委會會議指出,要把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打造成為國際旅游消費年的品牌,成熟一點推出一點,成熟一個推出一個[3]。在助推發展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資源的同時,應以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為基礎[4],加強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推進其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珍稀自然資源的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處于海南島中部山區,在熱帶北緣,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溫22.5℃~26℃,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759mm,光照充足。范圍涵蓋并連通了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五指山、鸚哥嶺5 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黎母山、佳西、獼猴嶺、俄賢嶺4 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黎母山、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4 個國家森林公園;阿陀嶺、南高嶺、子陽、毛瑞、獼猴嶺、盤龍6 個省級森林公園及相關國有林場[2,5]。主要片區雨林空氣負離子濃度處于較高水平,平均濃度在6000 個/cm3,瞬間值最高可達11 萬個/cm3,是名副其實的大氧吧。據統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已記錄有野生維管植物3577種,隸屬220 科1142 屬,有各類保護植物432 種,其中 有 坡 壘 (Hopea hainanensis)、 伯 樂 樹(Bretschneidera sinensis)、 海 南 蘇 鐵 (Cycas hainanensis) 等6 種國家I 級保護植物;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降香黃檀(Dalbergia odorifera)等34 種國家II 級保護植物。記錄脊椎動物5 綱38 目145 科414 屬627種,其中有海南長臂猿(Nomascus hainanus)、坡鹿(Rucervus eldii hainan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等8 種國家I 級保護動物;獼猴(Macaca mulatta)、水鹿(Rusa unicolor)、黑熊(Ursus thibetanus)等67種國家II 級保護動物[1]。周邊社區是黎族、苗族世居地,是“原生態”民族文化的富集區,民俗風情繽紛多彩。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優良的生態環境、適宜的氣候、奇異豐富的動植物基因庫、獨特的人文風情,能為游客提供不同的體驗,在生態旅游開發中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
海南島是南海上的一顆“綠色明珠”,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海島旅游度假勝地,地理位置極具競爭力,在國內,與海南地理位置靠近的珠三角、香港、澳門是海南旅游重要的客源市場;從國際上看,海南處于東亞太地區的中心,俄羅斯也是重要客源國。海南旅游業一直蓬勃發展,來瓊游客逐年增加,且增速呈較明顯的上升趨勢。初步統計,2019 年,全省共接待國內外游客8314 萬人次,同比增長9%,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42 萬人次,同比增長12.4%;實現旅游總收入1050 億元,同比增長11%[6]。僅2019 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全省旅游接待游客400.71 萬人次,同比增長5.8%,實現旅游總收入76.73 億元,同比增長11.5%[7]。其中,海南森林旅游接待人數17.15 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約2076 萬元[8]。
建省辦特區以來,國家賦予海南諸多特殊優惠政策,對加快推進海南森林旅游,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都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從建立國際旅游島,到給予海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等戰略定位,再到推進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森林旅游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斷被扎實推向前進。隨著“海上絲綢之路”、“59 國人員入境旅游免簽”、“離島購物免稅”等政策的落地,海南逐漸成為中國入境游的窗口。有關旅游市場管理的法規性文件也陸續頒布實施,依法治旅力度不斷加大,有力地保障了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海南尖峰嶺、吊羅山等森林旅游區基本都制訂了各自的生態旅游規劃,這些規劃大都“各自為政”。目前尚無針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旅游專項規劃,未開展全面的旅游資源、旅游市場、消費者需求、當地承載力等內容的調研,沒有形成統一完善的旅游網絡,缺乏統一的目標定位。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有著優良的生態環境、優質的旅游資源,但“自然觀光產品過剩、休閑度假不足”的問題突出,各旅游景點的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應有的特色,旅游產品附加值低,仍屬于淺層次的“資源產品共生型”模式,缺少游客深度參與和體驗的旅游產品,不能適應多元化、層次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對國際高端旅游市場更是缺乏較強的吸引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現有的森林旅游產品對海南元素體現不夠,缺乏對熱帶原始森林文化、黎苗等少數民族文化等海南文化內涵深度與廣度的發掘,文化底蘊缺失,導致缺乏有國際影響力的富含海南文化的旅游精品。
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處于海南島中部山區,一方面由于區位制約,各景區交通普遍不便,可進入性差,阻礙了當地熱帶雨林旅游的發展;另一方面缺乏智慧旅游設施等軟硬件建設,管理較為粗放,服務標準未與國際接軌,監管不足,旅游配套設施簡陋、檔次低,基礎接待能力有限,如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只有一個由林場廢棄宿舍改造而成的驛站可接待游客過夜。公共服務保障體系不健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難以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呈普遍現象,與自然生態的質量極不匹配,嚴重制約了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的發展步伐。
海南現有森林公園旅游實體基本都是由森工企業轉化過來,很多經營管理、導游或服務人員也是由原林業局、保護區或林場從事傳統林業生產的職工轉型而來,從業人員大多學歷低、素質參差不齊,長期在傳統的林業管理體制下,森林旅游經營管理經驗、專業技能、市場開發與宣傳營銷意識、服務水平缺乏,高層次復合型管理人才極其匱乏。
按照《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要求,認真貫徹省委部署,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大膽創新、先行先試,以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全域旅游發展理念為引領,統籌推動森林旅游由“景點游”向“全域游”深度轉變,探索“旅游景觀全域優化、服務全域配套、產業融合全域聯動、生態保護全域覆蓋”,制定《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專項總體規劃》,發揮各個開發項目特有的資源優勢,避免泛化、同質化的開發,打造海南新的旅游吸引力,縮小海南旅游在“藍綠”旅游發展上的差距,努力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實驗區的標志性項目。
一是構建立體營銷體系。聚焦國內外重點市場,利用各種媒體全方位的宣傳、推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加大廣告的投放力度,樹立整體新形象;與百度、谷歌等國內外知名搜索引擎合作,提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國際搜索排名。二是塑造明確的旅游形象。在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資源開發規劃過程中,打造統一、鮮明、持續的旅游形象,吸引潛在的旅游客源群體,提高旅游者回頭率,釋放品牌效應,在旅游市場上形成較長時間的壟斷地位,提升森林公園旅游在整個省域旅游發展中的地位。
通過空間布局整合和主題類型整合,突破傳統旅游產品束縛,實施差異化旅游項目建設,不斷創新豐富“旅游+”業態,拓展熱帶雨林旅游產品的廣度和深度,突出個性化、自助化、人性化和參與度。發展高質量的創新性的旅游產品體系,可將其劃分為森林康養型(以康體醫療、養生保健為主)、養老度假型(以養老、避寒避暑、度假休閑為主)和森林體驗型(以雨林探險、野外拓展、河谷漂流、自然教育、戶外競技、民俗體驗為主)等,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選擇,吸引不同年齡層、不同需求的游客群體,使游客得到娛樂性、享受性、知識性和體驗性等多重滿足。
深挖海南中部山區獨特的黎苗本土文化,培育打造“三月三”等民族文化節慶精品產品,設計推出更多精彩而有影響力的一系列節慶活動,充分融合竹竿舞體驗、黎族對歌體驗、黎族織錦體驗等活動,提升旅游活動的文化品位,讓休閑度假型游客有較豐富的體驗,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民族文化品牌活動。
首先,推進旅游道路體系建設,實現交通的立體化發展,提升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各景區的交通可達性水平。同時,建設與整體景觀協調統一的森林公園康養步道、騎行綠道等,完善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及周邊基礎設施,為旅游發展提供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保障。其次,打造集營銷、管理、服務于一體的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智慧全域旅游云平臺,做到一個APP 游遍海南,數據共享,資源互通,加大對森林公園整體網絡化建設力度,實現在各景區重要區域內覆蓋無線網絡。再次,創新完善森林旅游服務體系,加強具有一定接待規模和服務能力的酒店、生態餐廳等基礎接待設施建設,完善公共交通,改善景區接待服務條件。
注重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對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各景區運營管理人員、解說人員、導游、服務人員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做到從業人員培訓常態化,拓寬其專業知識的廣度及深度,提升員工隊伍素質;對從生態區搬遷出來的當地居民,進行生態旅游專業培訓,拓寬生態移民的就業新空間;引進森林大自然教育指導師、養生指導師等新型指導咨詢型人才,豐富森林旅游的多樣性和科學性;通過引進高層次復合型管理人才、語言服務型人才等招才引智計劃,提升服務質量。
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異常脆弱,如何協調好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開發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尤為重要。一方面,要堅持保護優先。開發的項目要有嚴密可行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和應急措施,要進行科學論證和嚴格審批,綜合評價環境資源承載力(或環境容量),杜絕破壞性開發,這是生態旅游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另一方面,要堅持適度利用。生態旅游區是一個復雜的“自然—社會生態系統”,要建立科學的分類、調查與評價體系,做實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的普查工作,掌握資源基本情況及分布特征,明確保護對象和范圍,依據資源的重要性、適宜性和敏感性,協調、統籌考慮各種發展需求,研究制定有利于提高森林公園保護性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措施,從根本上解決保護與利用的矛盾,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