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案例教學法的主要內涵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而設計一個未完的故事或者設定一個可發展的情境,學生根據故事的開頭和情境自行將情境發展下去,得出不同結果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這種給出故事開頭或者提供情境讓學生自行想象結局的設計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
使用案例教學法實施教學,能夠幫助教師擺脫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禁錮,使得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接受知識”,在提升自身學習效率的同時也能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以及知識體系,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已經設置好的教學目標構建合適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及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也可以適當地加入導入型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
例如,在《皇帝的新裝》中,教師需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深入思考謊言的存在背景,為什么人們要說出那么荒誕的謊言?根據這一點,教師可以將情境設置為當小孩拆穿皇帝新衣的真相時事件的延續。這個故事將何去何從?說真話的人最后會收到獎勵還是懲罰?皇帝會如何選擇?僅僅一個謊言,皇帝最后會以多大的代價收場?讓學生們自主猜測,沒有固定的答案,但是會發散學生的思維,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
在對案例進行分析之前,教師事先應該對案例進行分析,并明確正確的研討程序以及研討順序,明確案例的整體結構以及類型,同時也應該考慮學生是否能夠憑借自身的努力對案例進行正確的分析。當教師明確上述問題,并選擇好案例之后,接下來應該進行的工作就是對案例的解讀。在正式上課時,教師可以以案例作為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鍛煉自身的思維,使其能夠深入了解案例。
比如,當教師在講解初中語文課文《為你打開一扇門》之前,可以先與學生進行交流分析,探析文中的“門”到底是什么樣的門,它的內在含義是什么,應該怎么把它打開。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學習。但是此處值得注意的是,當教師在進行分組時,一定要對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分析,盡量保證每個小組之間的實力相當。而小組內的成員水平應該有所不同,并且各有特點。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實現思維的碰撞。在明確問題的同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對教學進行分析與反思的方法。
在一堂完整的案例教學模式課程中,教師的引導以及開場固然重要,但是對課堂進行總結歸納也十分重要。在一堂課結束之后,教師進行適當地總結以及歸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學的質量,并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記憶程度。
例如,在講解《孔乙己》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課文中的矛盾之處設置案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相關的內容,促進學生的深度探究,探討相關的看法和想法。人們在閱讀悲劇的時候,可能產生壓抑和難過的心情,為什么人們在閱讀孔乙己的時候,沒有這樣的體會呢?學生陷入了深度的思考,開始闡述自己的看法。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對案例進行總結,并且分析孔乙己的低下社會地位,分析自己的同情思維。一般來說,案例教學法最常用的總結方式就是課后作業的布置。優秀的課后作業能夠幫助學生總結所學的知識點,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以及整理能力,也能為接下來的學習提供幫助。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開展,案例教學法已經逐步引起教師們的注意。通過掌握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案例,將學生帶入到指定的場景中,對案例進行分析并且擴展。借助案例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對知識進行鉆研,可以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目標,實現教學的主動性。
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案例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將所學習到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打破了文章與現實的隔閡。首先,可以改善教學的僵化,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所開展的教學僅限于教材,主要通過灌輸法來進行教學,這樣也就沒有關注到學生的潛能和個性發展,不僅消滅了學生的主動性,同時也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了消極影響。但對于案例教學法來說,會進一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從被動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其次,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案例教學法中答案并不是固定唯一的,學生想要獲取答案,就需要主動進行思考,翻閱大量的資料來進行研究,與現實環境進行對比,從而形成自己的答案。這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有獨立思想的養成是有大有裨益的。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法,提高了學生和教師間的互動,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僵化現象,對于教師來說,必須要提高對教學內容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總之,只有不斷的改變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才能推動語文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