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首詩都是流淌著汩汩清流的生命之泉,起伏著詩人豐富的情感。詩歌以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的語言,成為人類精神的滋補品,她是融音樂美、書畫美、意境美為一體的古典藝術。如何讓學生在詩詞藝術的殿堂里放飛心靈,沐浴陽光?我的做法是和學生一起對話,一起探索,在詩的國度里,尋美。
中國古典詩詞,洋溢著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朗讀是走進古詩詞的第一步。朗讀形式多樣,可以朗朗出聲,可以低唱慢吟,可以看名家視頻跟讀,也可以配樂自悟自讀,甚至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感知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把詩讀好讀美,離不開教師朗讀方法的指導。詩人情感的變化我們可以借助語氣語調的升降高低來表現,朗讀中的節奏是著眼于全篇的,感情歡快可以快節奏,感情郁悶可以用慢節奏,熱烈奔放、慷慨激昂、沉郁頓挫、悲苦凄涼都可以用節奏來表現。
《行路難》教學實錄:
師:你來評價一下剛才兩位同學的朗讀。
生1:我覺得××只是讀得很重,語句一斷一斷的,沒讀出味來,“斗十千”“值萬錢”要帶有夸張的語氣重讀,突出宴席的奢華。
師:對,要夸張的讀,這兩句本來就用了夸張的手法。好,你給大家示范一下!
生2:我覺得“茫然”一詞要讀得低沉,因為這時候詩人內心是很苦的,不得志,很迷茫,可以稍微慢一些拖音來讀。
生3:我覺得剛才兩個同學都有一個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好,“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個“拔”字要讀得慷慨悲壯,語速快一些,因為李白放蕩不羈,又受排擠將要離開長安,“拔”要讀出他當時的心情。
生4:我覺得第二個同學讀“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一句很好,第一個同學讀得感情太平了,讓人感覺李白受了打擊,無動于衷……
師:大家都談到了作者的心情,詩人哪些動作最能表達他此時的心情?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師:投箸什么意思?
生1:放下筷子。不是,應該是扔下筷子。
師:“投”和“放”有什么差別?
生1:“投”更能表現出詩人的郁悶,生氣。
生2:“四顧”用得好,詩人吃飯的時候四處看,要尋找什么,又找不到,很迷茫。
生3:“停杯”用得好,李白號稱酒仙,這回卻不喝酒了。他愁得喝不下了,沒心情了。
師:同學們分析得有道理,“停、投、拔、顧”這些詞不僅讓人感受到詩人的情緒,更主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他被苦悶煎熬的神態,生動、形象,詩人用最凝練的詞句表達最豐富的含義……
“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語)朗讀中抓住關鍵字詞品味,理解詩歌便勢如破竹,境界全出。朗讀品味,讓學生感受到了詩詞語言的凝練美妙,意蘊無窮。
葉圣陶先生說:“讀詩不僅要睜開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由文字觸發而構成的畫面。”從文字到圖像,是形象思維的加工過程,學生學習古詩,通過繪畫來表現腦海中的畫面,每個學生的理解都會與眾不同。如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時我讓學生思考每句詩分別描繪了什么景物,這些景物各自有何特點,然后讓學生根據詩的內容作畫,為畫題名。當一幅幅黑云翻墨圖,白雨跳珠圖,風吹云散圖,雨過天晴圖,西湖陣雨圖……呈現在眼前的時候,有形的雨,無形的風,千姿百態,形象直觀。
以畫配詩,借畫悟詩,詩畫交替,體味意境,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和鑒賞能力,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古詩教學目標是陶冶性情和培養想象能力。”古詩詞,是通過語言直接喚起學生心中審美意象,大多數詩歌會營造出一種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例如《宿建德江》就是對“野曠天低樹”和“江清月近人”的自然景觀的審視,觸發起孤獨憂愁的心情。田野,天空,小樹,江水,月亮,詩人……他們是什么樣子的?詩人遠離家鄉,羈旅在外,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如果你是一位音樂人,你會為眼前的情景配上什么樣的背景音樂?一步步地發問激發了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學生描述完心中情景的時候,課堂播放配帶情景畫面的朗誦視頻,學生邊聽邊賞,融入到了詩歌的美妙意境中,實現了詩詞文本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古詩教學才會充滿詩情畫意。“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閱讀古詩必須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景象和情感,體會詩中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古詩,不僅僅是語言藝術,更是中國文化精神,引導學生步入詩的意境,使他們如見其景,如見其物,如見其人,在詩歌創造的意境里美美地讀,美美地賞,美美地想,豈不樂哉!
學習古詩詞猶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聞其香、嘗其味。踏進詩詞的世界,就開啟了人生的尋美之旅,陪著學生一起探索,一起分享,讓他們在詩意、詩情、詩韻匯成的大海中遨游,古詩詞的智慧、風骨、人生態度必將內化為學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