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收錄了不少經典的古詩詞,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組織學生從鑒賞表現手法,理解情感主旨等角度入手分析古詩詞。這種多元解析的方法能讓學生全面理解古詩詞,提高鑒賞能力,然而遺憾的是有些教師只是簡單采用問答的形式進行教學,缺乏巧妙的活動設計,這導致學生缺乏閱讀興趣。我在教學中嘗試借鑒趙潔老師組織學生整體性鑒賞活動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找到鑒賞古詩詞的基本途徑,這樣就能拓展古詩詞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中,我首先嘗試將講一首古詩詞變成上一堂古詩詞鑒賞課,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解讀和鑒賞。我鼓勵學生找到內容中的擴展點,嘗試從古詩詞中的精妙處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我鼓勵學生找到古詩詞中的詞句,并用這些詞句串聯起來,用“作者獨白”的形式說出作者的情感變化,演出一幕作者的內心獨白劇。
在學習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二十四課《古代詩歌三首》的《破陣子》的時候,我就鼓勵學生抓住詞中的閃光點展開學習。這首詞的文眼就是“壯”,于是,我鼓勵學生展開找“壯”的整體閱讀活動,看看詞作中有哪些詞句具體展現了“壯”。此時有學生找出“醉里挑燈看劍”“弓如霹靂弦驚”等詞句,將其連綴起來,感受了作者壯烈的胸懷。我又鼓勵學生思考:“既然作者的胸懷這樣壯烈,那么最后又為什么會有‘可憐白發生’這樣悲觀的想法呢?”我鼓勵學生將“壯”的點串聯起來,嘗試還原作者的內心情感,說說作者的心情變化。學生發現:“作者的心中是懷有報效祖國的壯烈情懷的,但是可惜的是他已經老了,無法實現夢想,但是這絲毫都不能阻礙他依然有著一顆壯烈的內心。”這樣學生就很好地還原了作者的內心獨白,體會到了“壯”這個閃光點。
這樣的活動不僅有趣,而且還能讓學生準確地找到古詩詞創作的閃光點,能讓學生對詩人的情感變化有更清晰的了解。趙潔老師認為在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賞析的時候要注重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基礎理解,而抓住古詩詞詞句中的閃光點進行鏈接的方法正好能讓學生層層遞進地理解古詩詞的精華處,提高基礎理解的能力。
趙潔老師認為在整體性鑒賞活動中,還要組織學生展開文本細讀的活動。我便組織學生圍繞文章的留白處展開讀寫結合的鑒賞活動。學生首先找出文章中沒有言明的留白處,然后展開想象,想一下那些被作者隱藏的信息是什么。這樣能讓學生與作品產生共鳴,使學生真正做到文本細讀。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二十四課《古代詩歌三首》的《觀刈麥》這首詩詳細地介紹了作者的所見所聞,將農民悲慘的生活經歷展現了出來。雖然這首詩歌寫得十分詳細,好像在讀者的面前展開了一張生活長卷,但是,這其中依然有很多留白之處。我鼓勵學生展開深入探究的活動,嘗試展開想象,想一下那些農人在從事勞動的時候內心想的是什么。我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句詩寫了農民的心態。明明干活十分疲勞,太陽炙烤很熱,那么為什么,他們還希望夏日長一點呢?快點天黑,能早點休息不是很好嗎?”學生嘗試圍繞這個留白處展開想象,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有學生提出:“若天晚點黑,就能干更多的活,就能支付捐稅。他們覺得,若不努力干活,就會變得像貧婦人一樣,難以生活下去。”學生發現,作者雖然沒有言明,但是卻通過一個“惜”字展現了農民的心理,體會到了農人凄苦的心境。
閱讀古詩詞的過程,其實也是情感慰藉的過程,也是思想發生的過程。在圍繞留白處進行鑒賞的過程中,學生能更細膩、周到地理解古詩詞的內容,把握留白處,體會作品中的情感,將詞句品讀和想象思考結合在一起,起到深度拓展的效果。
在設計整體性鑒賞活動的時候,我采用單元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將內容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鑒賞,這樣就能組織學生展開文本對比閱讀和單元閱讀的活動。學生通過作品的意象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誦讀涵泳,進而全面誦讀同單元主題的作品,提高賞析能力。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三課《中秋詠月詩詞三首》中展現了經典的詠月詩詞《十五夜望月》和《水調歌頭》。我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從《十五夜望月》入手,展開古詩詞配樂朗誦的活動,并給學生展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進入到古詩詞的意境中。我鼓勵學生說說從《十五夜望月》中能找到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筑了怎樣的意境。有學生在誦讀后有所感悟,認為:“詩歌中冷露、桂花等意象都是秋天的典型事物,展現了一種清冷的意境。”此后我又組織學生展開對比閱讀的活動,學生將《十五夜望月》和《水調歌頭》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看看兩者塑造的意境是否相似。學生發現,這兩首作品都展現了清冷的意境,《水調歌頭》中的“瓊樓玉宇”也展現了高處不勝寒的意境。最后我又鼓勵學生展開擴展閱讀,嘗試閱讀其他以中秋月明作為主題的詩詞作品,看看其意境。
從一篇到多篇的擴展閱讀活動能讓學生逐步結合整個單元主題展開拓展訓練。通過活動設計,我鼓勵學生從詞句的理解向整首詞句的意境展開賞析,并進而對同主題的作品都有所認識。這樣學生就能主動掌握相關的知識,呈現新知的建構過程。
在設計整體性鑒賞活動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注意到作品中的好詞好句,還要從詞句上升到語篇,要讓學生整合其中的核心問題,進行全面把握。我鼓勵學生嘗試將自己想象成作者,展開猜讀的鑒賞活動。學生先讀一下詩詞作品前面的詞句,但是不讀后面的內容,然后采用將心比心的方式,猜測一下詩人在詩詞作品后面的內容中會加入怎樣的想法,會寫哪些內容。這樣學生就能增添語篇感,對作品的理解也會更深入。
在組織學生閱讀九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八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候,我鼓勵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作者,用將心比心的想法思索一下作者會怎樣創作。在這首詩歌中,作者用大量的詞句展現了自己悲慘的生活狀況,包括茅屋被秋風吹壞,被子很冷,家里沒有干的地方,難以入眠等,我鼓勵學生找出這些句子,分析作者的生存狀態。當學生讀到“長夜沾濕何由徹”后,我鼓勵學生展開思考,嘗試想象一下作者此時的內心是怎樣的感受,后面會寫什么。有學生提出:“作者是不是會抱怨一下自己生不逢時呢?是不是會抱怨一下君主不懂得體恤老百姓呢?”學生發現,原來作者并未抱怨,而是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穩生活,自己就算受苦也沒關系。這樣學生就通過對比一下子體會到了作者高尚的情懷。
我在教學中總是圍繞詞句之間的關系和篇章結構之間的關系提出問題,這樣能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整體把握,學生就能更好地了解各個詞句之間的關系,理解古詩詞的內容。
在古詩詞賞析的過程中,若教學形式過于呆板,則學生很難深刻理解作品,組織學生展開有趣的活動能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對古詩詞的賞析若是碎片化的,那么學生就會缺乏整體意識,所以在組織活動時要注重設計整體性鑒賞活動,這樣才能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