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古典詩歌具有篇幅短小、語言高度概括、表達抒情強烈、藝術上富有意境美等特征,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意義重大。當前教學中,教師存在教學模式化、文學素養不足、教學方法不當等問題;學生存在學習興趣低、學習動機不足、基礎薄弱等問題。對此,優化古典詩歌教學方法以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尤為關鍵。
興趣是學生學習和堅持自主學習的動力。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古典詩歌教學容易忽視,導致學生學習欲望不強,學習效果不理想。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與生活中的趣聞或典故等相融合。
如在《山坡羊·驪山懷古》(張養浩)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其內容題材歸類,即懷古愛國詩,同時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的歌曲,讓學生在欣賞中,感悟歷史滄桑與那份寧靜淡泊、曠達、超脫,體會人生空幻色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后,實現情感與思維自然過度。播放課文錄音,讓學生有感情地模仿朗讀,并體會詩歌的音韻美。
教師簡評后,讓學生對這首曲子有了初步了解,從而發揮想象與聯想,以白話文方式敘述自己的理解,或通過快板、自編歌曲等方式演繹曲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領悟詩歌的語言美與意境美,最終達到背誦的目的,實現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學習古典詩歌的美,對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科核心素養意義重大。尤其是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能夠使其深入挖掘詩歌內涵與人文精神,確保點評與寫作內容更加豐富、深入,繼而提高自身表達的深刻化、含蓄化,以及文學素養。
如在《石壕吏》(杜甫)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以對話練習方式,將兩人物的對話補充完整,并用現代文的方式,使其形成對話,加深對文章理解。并通過師生之間討論“暮投”“吏捉人”的含義,以此將當時的時代氣氛、社會現象逐步呈現,從而全面解釋詞語的暗示性。并讓學生說出自己理解的“吏呼”“何怒”“婦啼”“何苦”的對比分析結果,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可以適當進行提醒,讓學生了解縣吏捉人手段狠毒,才有了“吏呼”這一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進一步烘托老婦訴說悲痛的氣氛,從而將事件信息有效關聯,最終補充課文完整內容。
除此之外,學生點評課文,如將縣吏的蠻橫氣勢,與當前人性化管理政策進行對比,從而提高幸福感。將老婦的性格特征與山區孤寡老人的可憐無助進行結合,以進一步發揮詩詞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將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現象結合或對比,將石壕吏無情、殘暴、令人發指的性格特征與言行舉止詮釋得更加透徹,將封建社會人民的苦難,以及杜甫憂國憂民的崇高感情等,解釋得更加到位,不僅利于學生思維與能力的提升,更利于知識、情感等教學目標的實現。
引導學生捕捉詩歌中的意象,理解能力隨之提高,同時對詩歌創作背景、言志傳情的創作目的、志情結合的表達規律等掌握得更加透徹,不僅利于詩歌情感把控,更利于學生文學素養的提高。
如在《月夜》(劉方平)教學中,可以用趣味教學方法進行,讓學生通過預習與閱讀,辯論式的回答“月色半人家”“闌干”“南斗”“偏知”“新”的含義。讓學生當裁判,評價學生對詩詞朗讀節奏劃分是否正確,朗讀感情是否到位,或是現代文翻譯是否準確,學生給予評價與指導,糾正學生錯誤情感、理解與學習態度等,以此在相互溝通的話語情境中,實現相互幫助與優勢互補。
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與欣賞水平,教師利用軟件制作原文畫面動畫視頻,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視頻的同時,感受蟲叫、月夜等場景,從而置身于鄉村生活的情景,激發對大自然、春天、更深月夜的喜愛之情,從而達到陶冶情趣的教學目的。
古典詩歌教學能砥礪心智、陶冶情趣、激發潛能,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能夠提高學生創作詩歌的興趣與自主學習意識。如在《望月有感》(白居易)教學中,可讓學生根據詩句進行模仿性創作,如“群星共捧身威振,普照塵寰億萬家”“碧海青天玉鏡懸,流光燦爛照無眠”等創作,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文學修養,對后續的詩歌學習奠定了堅定基礎。
創作性教學,也體現在寫作能力的培養上,便于學生心靈飛揚與情感釋放。對此,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善于拓展生活美,體會詩人對生活的熱愛與所思所想,模仿作者的詩歌作品,以富有詩意美的形式將生活感悟合理表達,體驗漢語的藝術魅力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深化對詩歌學習的喜愛。如在《送靈澈上人》(劉長卿)教學中,首先應了解古代交通不便,親友分開后數載難以相見;對此,更看重離別,并將離情別緒作為相互勸勉、思念、擔憂等的永恒主題。
總之,初中語文古典詩詞內容豐富,題材涉及愛國詩、山水田園詩、行旅詩、邊塞詩、贈答詩等多種類型,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既注重學生理解能力、知識基礎等個體差異,又注重與各類型詩歌育人功能的匹配度,讓學生感受詩人的內心情感與詩詞的意象特征,從而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