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怎樣寫好作文,有許多教師做了不少精辟的論述,可是,每當學生寫作的時候,總感覺心里有許多話想說,可卻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呢?這是由于學生在平時學習時沒有把學過的詞語掌握牢固,更不注意積累詞匯所致。
詞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也是文章的血肉。要掌握口頭語言,就要會聽會說;要掌握書面語言,就要會讀會寫。不管是聽說,還是讀寫,都離不開詞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詞匯這些語言建筑材料,就不能恰當準確地組織語言,快速正確地表情達意,當然也就寫不出中心突出、情文并茂的文章來。如果有了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詞匯,就能為我們提供語言材料,寫出血肉豐滿的文章來。怎樣才能豐富學生的詞語呢?我給大家介紹一些不成熟的方法,一是為學生學習提供參考,二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有經驗的教師為學生介紹一些更好的方法。
初中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出自名家大師,都是最好的范文,它是作者根據各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而精心選擇的情文并茂的文章,以遵循不同學段的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編排而成。這些文章中有大量的經典和值得推敲的語句,這些語言的積累對于學生自身的語文知識水平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通過對優質語言進行模仿也能很好地提升寫作水平。
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的語言十分優美,《沁園春·雪》(毛澤東)的語言磅礴大氣,《我的思念是圓的》(艾青)的語言清新雋永……教材中有不勝枚舉的優質文章,這些文章中的語言素材都值得學生反復推敲、積累。此外,學生也可以嘗試接觸課外讀物,讓自己的語言素材更充實。“積學以儲寶”學生在教師的指點下熟讀、背誦、默記每篇文章的詞語,這樣就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本錢”。
在課堂上學生所學的詞匯畢竟是有限的,為了豐富詞匯,就要引導學生自覺地去博覽群書,擴大視野,來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俗話說“見多識廣”,即看的書越多知道的也就越多。要多讀一些課外書籍,讀時一定要集中精力去讀,認認真真地讀,達到字字過目,除了了解其內容外,還要下意識地涉獵生動活潑,優美精彩的語句,遇到這樣的語句盡可能地多讀幾遍,把它記在心里,印在腦里,以達到積累詞匯,豐富語言建筑材料的目的。
在廣泛閱讀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看到一些優美形象的詞語,妙趣橫生的描寫,教益至深的語言以及富有哲理的諺語。要求學生把這些美詞佳句摘錄下來,以免過后遺忘,在摘錄時指導學生分門別類。譬如繪春常用詞語“冰雪融化、大地回春、萬物復蘇、草木萌發……”贊美人美好品質常用詞語“廉潔奉公、德才兼備、無私奉獻、德高望重……”等,這樣便于記憶、加深印象。
人學的很多知識都難免遺忘,但經歷過的具體的情景卻難遺忘。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許多人上了年紀,記憶不好,但一提起當年某事,卻能把其情景記憶得栩栩如生,猶如眼前發生的一樣。我在詞匯教學時善用情景、巧用情景,創設情景使學生猜測詞義,這一過程既充滿趣味,又興味盎然,把周圍事件、多種媒體、肢體語言、故事玩笑等融入情景之中,來記憶和鞏固詞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學表明,有時越是荒誕的聯系,越是能喚起人心理上的充分注意。如在競技體育中獲得前三名的我們稱之為:冠軍、亞軍和季軍,在封建科舉考試中把前三名稱之為:狀元、榜眼和探花等,這樣的詞語積累,就會使學生收到鞏固舊詞、擴大詞匯量、豐富學生知識積累的功效。
積累詞語為的是能在文章中或生活中去運用,學生積累的東西必須讓學生真正理解了,領會了,盡可能地用過了,才有可能積淀為他們自己的東西。因此,我在教學中努力為學生創設語境。如通過一些活動,展示一些場景,讓學生說說聯想到的警句名言;帶領他們置身蒙蒙春雨中或是爛漫的春花中,讓他們說說想到的有關詩句;在興趣課上組織成語接龍;午飯后,與學生閑聊時,讓學生說說上學路上、校園清晨等的所見所聞,引導學生使用積累的詞語,如陽春三月,在上學路上便會“睹景生詞”:春光明媚、春風吹拂、春暖花開、鳥語花香、春意盎然……多少個詞語仿佛遠在天邊忽一下飛至眼前,又仿佛原在沉睡之中,猛然間被喚醒來,這是一個積累詞語的大好時機,信手記下,揣摩加工,一篇小文就問世了。
總之,積累詞語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和教學實際,摸索出不同的教學方法,持之以恒地引導學生在書海里集零瓊碎玉,使之日積月累,來豐富自己詞匯的寶庫,這樣對寫作是大有好處的。不過,我說的僅僅是提高寫作能力的一個方面,不要認為自己掌握的詞匯不少了,就可以寫好作文。但它確實是寫作的第一要素,沒有它,恐怕很難寫出好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