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素養生成的關鍵步驟。但是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總是按部就班地先字詞、再講解、再識記,整個過程缺少互動,缺少質疑,因而也就缺少一份靈動。靈動,就是讓學生自主地走進閱讀文本,以自己的方式感知文本,在互動中改善他們的思維品質,提升他們的閱讀素養。所以,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讓閱讀“動”起來,要讓過程具有“靈性”。
對學生而言,閱讀的過程也是他們精神成長的過程。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他們不僅能從文中獲得優美的詞語,精當的表達方式,他們也能從文中獲得一份共鳴,即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的對接與相融。以《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為例,這篇文章中,作者表達了對蕭紅的深切懷念以及要歌頌的年輕精神。
首先,教師在白板上呈現蕭紅的墓碑,讓學生對著它朗誦郭沫若的這篇文章,這樣學生很快就能進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學生既能感知文本濃烈的情感,又能從內心生出一股向上的情愫,即年經的精神。其次,教師讓學生也模仿著寫一段話,以此紀念這個偉大的作家。這其實是一種閱讀的具體體驗,是一次情感的移植。學生同樣會抓住原文本里面的“年輕”“偉大”等字眼,同時也將他們自己的情愫展示出來。最后,教師呈現出戴望舒的《蕭紅墓畔口占》:“走六小時寂寞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讓學生自行解讀這首詩,學生將獲得的情感體驗,帶入到新的文本中,從中得以重新認識與升華。學生提出這些問題:這首詩寫于哪一年;作者為什么要步行去悼念;山茶花有什么引申含義嗎?提問的過程,也是他們情感變化的過程。學生體驗出這樣的山茶花一定賦予著高潔、自然、清純、樸素等品質,這也是一個真正的蕭紅的寫照。
閱讀的本質是生長,即生長能力與素養。但能力與素養的生成是一個漸漸轉化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地啟發與追問的過程。在閱讀中,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進行灌輸,單方面地進行文本的解讀,那么整個課堂就顯得呆板而沒有靈氣,學生就呈現被動而又懈怠的狀況。
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詩中有這樣一句“嬌兒惡臥踏里裂”,學生在為“惡”的讀音而爭論。本來在預習環節,教師往往讓學生將生字詞抄寫一遍,然后將整首詩翻譯一回,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整體把握詩的大意,以便課上進行深度解讀。但教師可以從啟發學生思考入手,讓學生自己去問問題,于是有學生就提出來,“惡”在這兒的正確讀音為“ù”而不是“è”。很明顯,學生有著自己的思考,他們能質疑課本,能質疑大多數資料,因為長期以來這個詞都被讀成“è”。教師首先讓提出問題的學生表達自己的理由,他說,這個字解釋為“厭惡、討厭”,并且他還深入地闡述,厭惡睡覺的原因是天太冷,被子太冷,屋頂又漏著細雨。學生在發現問題的同時,他們也給出自己的理由,這是真正的閱讀,閱讀就需要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因為閱讀是他們的個性化學習,不是他們整齊劃一地接受灌輸。
就這個例子而言,教師將堅持讀“è”的列為一組,讓堅持讀“ù”的列為另一組。讓兩組進行爭論,學生會從文章的具體細節里挖掘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進而用這些信息佐證自己的想法。很明顯,在質疑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靈動的,他們的表現是積極的,生成的素養也是鮮活的。
就初中生而言,閱讀既要達到一定的深度,也要達到一定的廣度。深度與廣度有時候也是相輔相成的,初中生由于在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他們思考問題時往往缺少深度,只限于對文本表面的理解,換句話說,廣度制約著閱讀的深度。
通過主題閱讀,教師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領域。如在教學《魯提轄揮拳怒打鎮關西》的時候,教師可結合文本,進行一些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如每節課利用三兩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講一個自己喜愛的水滸故事情節。同樣也可以專門利用一節課,讓學生談談自己喜愛的人物,當然這不是空空而談,要讓學生結合具體的事例進行品讀與評價。拓展的同時,也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生展示多種形式的文本,比如用多媒體放一些精彩的電影片段等。拓展也是為了對文本有更深刻的認識,學生在看了相關的魯智深的視頻與文本之后,他們對這樣一個人物的評價就開始走向多元。比如,學生知道了魯智深到底長得什么樣子,他們會照著課外閱讀中的描寫:圓臉大耳,口大鼻方,身材魁武等進行化妝,使自己接近人物原本的樣子,然后去表演課本中的那個見義勇為,嫉惡如仇,疏財仗義的好漢,進而讓他們對心中的英雄有一份感性的認識。
綜上所述,“鮮活”就表面意思而言,是要給學生新鮮而又靈動的閱讀體驗;就深層含義而言,是要讓閱讀對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給他們為之一動的感受,帶來久久回味的體驗。所以只有靈動的閱讀才會給學生帶來生長的態勢,才會給學生營造豐盈的成長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