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西師版,下同)的教學內容是以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為組進行排列的。每個單元的內容對應一個明確的學習方向。如《看海》《三峽之秋》《游漓江》這一單元的文章是以“自然風光”這條線串聯起來的,而《革命烈士詩二首》《許世友四跪慈母》《雞毛信》這個單元則是圍繞“紅色教育、革命精神”組合在一起。通常,語文教師也自然會按照單元的這個議題來組織教學,使學生系統地把握某一方面的知識、得到某個方向的教育,這就是最簡單、最宜于操作的單元整合式教學。
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不僅是在基礎知識和技能教育上,而且要對學生進行綜合的素養教育。比如,精神品質、文化素養、審美能力等。語文的教學目標趨于綜合、多元。教師有必要基于教學目標的多元性需求,對單元整合教學進行深度研究、重建,跳出教材的整合依據、創新整合的方法、拓寬整合的渠道,使單元整合教學的教育價值更符合綜合素養教育目標需求。下面,結合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整合教學,就不同目標下的整合策略、方法進行探討。
在小學中低學段,寫作教學主要是起到一個奠基的作用,只是對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語言應用、組織的入門訓練。比如,造句寫話、獨體短文。而到了高學段,就要求學生能寫出結構完整、表達清晰且有一定文學性的文章了。在這個學段,指向寫作素養的單元整合教學需要教師綜合把握幾個方面。內容方向的整合:是寫人、是記事、是寫景,還是抒情,要集中在一個單項上;寫作結構的整合:在同一寫作方向下,帶領學生梳理基本的文章結構;寫作技法的整合:將多篇文章整合在一起,使學生集中學習寫作某一方向的常用修辭手法;讀寫整合:不僅是要讓學生讀,也不僅是教師教,還要讓學生拿起筆來練習仿寫。
比如,《看海》《三峽之秋》《游漓江》這一組寫山水景色的文章,我們很容易可以確立“訓練學生寫景物類文章”這個整合方向。但不是說,我們把這一組文章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讀,就可以了。需要教師把這幾篇文章的不同寫作結構和技法綜合起來、對照著帶領學生研學。如《看海》的結構順序是“從上到下,由遠及近(從山上望下去→從山上走下來,到沙灘上看→看潮水涌在石塊間)”,而《三峽之秋》則不是按空間順序,而是按時間順序:“早晨→中午→下午→夜”,再看《游漓江》又是另外一種結構方法,按行程,(坐在游船上)“這一座座矮小的山峰”“這些拔地而起的小山頭”“瞧,這隔江對峙著的兩座小山”“游船穿過兩岸密密的翠竹和垂柳”……船到哪、眼到哪、文到哪。教師把這三篇文章放到一起,帶領學生研究寫景的結構。學生就能很清晰地把握三種不同的文章結構方法。至于寫作技法也是如此,把三篇文章綜合起來講,讓學生體悟寫動態的潮涌、寫靜態的弱水、寫不同視角的小山分別用什么樣的修辭來表現。最后,讓學生分別用三種結構和不同修辭技法寫三篇小短文,及時轉化為實踐力。
單元整合教學,由教師一手組織操辦并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教師最常采用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優點在于,教學的內容、方向、進程以及進度都由教師掌控,教學組織效率高、不容易出現偏差、節省時間成本。就如上面探討的案例一樣,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技法,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安排、學生照做。這種整合方法是有一定依據的,符合教學的規律。但它有個問題,就是不能完成對學生某些特定素養的培養任務。從教學的目標性來說,教師控制、單向傳輸的教法一般只能達到一個教學目標,而不能滿足培養目標的多元。所以,我們不僅要考慮單元整合的方向,而且基于綜合素養發展的需要,還需要考慮在整合的方法上更適應多元目標的落實。
比如,在以生為本、生為中心的理念下,我們需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那么,這個能力的生成和發展,就顯然不能通過知識傳授、理論講解的方式來實現了。既然是“自主”,那就必須給學生參與、體驗、實踐的機會,這種能力才能建設成型。就比如上面那組寫景的文章,在整合教學時,我們教師能不能先不講文章的結構,而是讓學生自己嘗試來分析結構特征并進行整合對比呢?加入了這個學生獨立探究的環節,學生的探究力、分析力、合作力就能夠得到有效培養。
比如,《鷸蚌相爭》《自然之道》《蜘蛛脫險》這組文章,表面上看是講述自然生存法則的寓言或故事,但其實是在表達一種哲思、一個人生的道理。這組文章就比較適合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素養。教師直接把文章的道理講出來,學生味同嚼蠟,如果讓他們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來探究,就既能培養其學習能力,而且能深化、內化對哲思的理解領悟。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獨立探究文章的道理,并不是特別難。
在單元整合中需要注意的就是教材中一個單元所提供的文本一般就是三到四篇,只是給教學提供一個范例而已。對學生語文素養、綜合素養的發展來說,這點信息量是不能滿足需求的。我們必須帶領學生以教材為基點進行拓展學習,也就是單元整合和拓展學習相結合實現一個更大層面、更寬幅度的新整合。這樣,使學生知識積累得到極大提升,使其知識視野得到有效拓寬,從而滿足其精神品質、文化素養、語言基礎、社會人文等方面素養的發展需求。
目前,比較高效、流行的拓展學習模式有主題閱讀、整本閱讀、鏈接式閱讀、群文閱讀等。綜合考量,群文閱讀因整合了主題閱讀、整本閱讀的優勢,彌補了不足,是當下最值得在拓展性學習中應用的一種教學模式。這幾種拓展學習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單元整合教學的目標來具體采用。
比如,在學習《女媧創造人類》《埃及金字塔》《頤和園的長廊》這組文章后,教師可以圍繞“傳統文化”這個議題帶領學生進行拓展學習,可以采用群文閱讀模式,先讓學生通過網絡去查找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書籍、文章,然后在課堂上大家進行交流分析,教師進行指導,最后選擇幾種學生們喜歡,又與議題關聯度高的文本,讓學生們閱讀。如《中國人的智慧》《世界傳統文化掠影》《了不起的中華文明》等,與課文整合成一個大的集合,拓展學生傳統文化的視野。
總之,單元整合教學可以保證學習的系統性、綜合性,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但我們需要知道,教材中的單元組合及其主題往往不能完全滿足當下綜合、多元的素養培養目標。在單元整合教學的實踐中,教師需要注意對多元目標的把握和落實。但要注意,目標性的單元整合操作不是將單項目標單獨提煉出來,而是要將多個目標融合起來,一次單元整合操作要能落實多個教育目標。也就是說,理論研討分而論之,實踐操作整而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