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作文執教時,需要引入梯度作文教學機制,但對梯度作文教學存在不同理解。教師對作文教學進行由淺入深地設計,引導學生逐漸進入習作境界,這又是一種理解。小學生作文基礎普遍較低,如果只是一味強調學生學力基礎,無疑是不科學的。教師需要從習作教學漸進性方向做出一些探索,將學生逐漸引入習作境界,這無疑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小學生直觀思維比較敏感,教師在習作教學中,不妨利用多種展示機會,引導學生展開作文思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教師生動講述、范文誦讀、媒體展示、故事導入、名言啟迪、情境介紹、實物展示等,都可以給學生帶來心理觸動,讓學生自然進入習作思考中。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直觀習作情境,讓學生自然展開學習互動,其習作思維會順利啟動,學生受到了外界因素的誘導,也會產生習作的沖動。
教師在教輔手段選擇應用時,需要做好充分的學情調查,以便給學生提供最為適合的背景設計。如教學部編小學語文第九冊《習作:縮寫故事》,教師在課堂之初,先展開課堂征詢活動:你們平時都喜歡看什么樣的故事內容呢?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有說喜歡神話故事的,也有說喜歡穿越內容的,還有說喜歡武打情節的。教師打開多媒體: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好多故事,我們現在就來選一個故事,先看這些動畫故事,然后咱們來講述這個故事,最后還要將這個故事寫下來。教師讓學生挑選故事內容,并給出具體觀看要求。學生觀看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提醒學生要記住主要情節。因為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故事,大家都看得特別認真,而且在課堂講述故事、縮寫故事時,其進展都特別順利。教師為學生投放動畫故事,讓學生自由挑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教學調度效果顯著。學生能夠順利進入習作環節,與教師教學情境布設有直接關系。
學生有作文審題的意識,但往往沒有審題的方法,導致作文陷入困境之中。教師在作文審題指導時,需要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傳授學得會的方法,這樣才能贏得習作教學主動權。首先,對作文題目進行解讀,找出關鍵詞,發掘習作基本內容,以及目標方向,給學生以明確引導,讓學生找到思維的著力點;其次,對作文進行整體規劃引導,學生習作操作常常會跟著感覺走,導致許多問題的出現,教師不妨讓學生設計習作計劃,列出作文提綱;最后,小組集體討論作文方案,讓學生主動講述習作計劃,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這樣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習作啟迪,矯正習作方向。
展開習作審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自然進入構思設計環節,先形成習作框架,才能確保習作的順利推進。如《習作:介紹一種事物》,教師先引導學生展開互動討論:介紹一種事物,首先要選擇最為熟悉的事物,在介紹時,需要抓住事物的突出特點,還要梳理介紹的路線,形成完整的介紹框架。學生開始獨立思考,搜尋要介紹的對象。教師建議學生將自己的介紹方案在小組內展示出來,讓其他同學提出改進意見,為習作順利展開作好鋪墊。學生選定好介紹事物之后,對事物突出特點和介紹方法逐一展開梳理,自然形成了介紹方案。
很顯然,學生之所以能夠順利進入習作環節,是因為教師引導設計習作方案有直接關系。學生習作大多沒有全面規劃的意識,教師不僅要求學生自行設計操作方案,還要在集體討論中展示方案,讓學生獲得更多修正的機會,確保習作順利推進。
習作進入書寫操作階段時,教師要注意給出必要的提示,讓學生啟動創新思維,展示作文個性觀點,在不斷地創新實踐中形成習作基礎學力。學生習作訓練不能只靠作文課的有限時間,教師需要有拓展意識,讓學生利用更多機會展開習作操作,為學生布設適當的課外習作任務,無疑能夠獲得強化訓練的效果。在任務篩選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習作興趣取向,給學生準備更多喜聞樂見的習作內容,用嶄新的習作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訓練機會。
學生習作中隨時可能出現一些問題,教師需要及時跟進,給學生以具體的指導。如《習作:我想對您說》,學生拿到這個習作題目后,都會選擇父母或者老師作為訴說對象,而訴說的內容也大多是關于學習方面的事情,還有學生會設計不同意見沖突之類的事情。教師面對學生帶有訴苦傾向的作文觀點,給出了具體的操作建議:孩子和父母,學生和老師,大多會圍繞學習成績產生意識沖突,如果大家都來說這個事情,就會出現千篇一律的情況。為什么不能拓寬視野,說說其他大家關心的事情呢?學生根據教師提示,很快就調整了寫作方向,從其他角度展開了思維切入,習作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教師一個提示,給學生習作提供更多展開方向,這無疑是最為及時的提醒,讓學生快速醒悟過來,自覺調整寫作思維。強化學生習作訓練,教師需要有戰略眼界,引導學生從多重視角展開習作思考,自然能夠獲得脫胎換骨的變化。
習作完成后,教師需要對作文評價制度展開創新探索,常規教學中,教師會采用抽查的形式批改學生作文,而且是脫離學習情境的評價,這對學生來說沒有什么實際觸動。很多教師喜歡組織學生展開互評活動,這是具有創新意味的教學方式,但教師引導跟不上,也讓互評活動變得無序和低效。因此,教師需要有創新實踐意識,對作文評改機制展開創新實踐,以深度發掘學生習作潛質。
教師組織學生評改習作,需要給出具體的方法指導,唯有充分激活學生習作思維,這樣的評價才有現實意義。如《習作:推薦一本書》,學生對這樣的習作任務比較熟悉,也能夠將自己喜歡的書籍推薦給大家,并將書籍中的精彩內容做重點展示。教師在組織學生對習作展開集體評改時,給學生提出了特別的要求:認真閱讀習作,展開深度發掘性分析,找出習作存在的優點,分條分類羅列出來,看誰能夠找到更多優點。學生聽說要單純梳理習作的優點,便展開針對性閱讀和評價,教師巡視學生評改情況,并隨時給出點評。當學生拿到滿是優點的評語時,都會進行詳細對照性閱讀,反復琢磨這些優點的存在。
教師讓學生在習作評改中只找優點不提缺點,這是一種鼓勵性評價的特殊應用。之所以要讓學生深度發掘習作優點,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習作才是好的,如何才能將更多優點都展現出來。學生在尋找優點的過程中也實現了自我教育,自覺進行自我觀照反思,對習作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梯度作文教學切點探尋,符合學生作文學習規律訴求,具有極為廣泛的應用價值,教師要通過創設習作情境、展開習作審題、強化習作訓練、創新習作評改等手段,對學生展開習作教學引導,讓學生順利進入習作思維狀態之中,并自然形成習作學力基礎,在不斷歷練中提高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