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言語體驗是一種學習語言的活動,也是語言活動的結果,教師要建立主體意識,圍繞學生言語體驗作出教學調整,為學生提供更多言語體驗的機會,以有效提升學生言語體驗的品質。教師深潛文本、關注學生差異、及時反思回溯、創新實踐活動,都可以形成嶄新言語體驗的契機,為學生言語成長創造良好條件。
教材文本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載體,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學習時,需要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度發掘,找到文本生本思維對接點,以便給出準確設計和調度,讓學生在具體學習體驗中形成言語經驗。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認知有更多契合點,為讓學生順利進入文本核心,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閱讀基礎展開調查。文本語言大多帶有成人化特點,學生接受上需要有一個過程,教師根據教情和學情對接的分析,給學生做出針對性地引導,勢必能夠成功調動學生學習思維。
如教學部編小學語文第六冊《火燒云》,教師先發動學生展開自主閱讀,了解火燒云的具體特點,然后為學生布設討論話題:作者之所以能夠將火燒云描寫得這樣生動形象,是與作者細致觀察分不開的。如果讓你選擇一種自然現象進行觀察和描繪,你會如何操作呢?話題投放之后,學生紛紛行動起來。有學生開始觀察窗外的風,并給出具體描繪:吹面不寒楊柳風,看那柳葉微微搖動,春風已經在親吻它的發梢了……也有學生選擇草坪來介紹:春風送暖,小草偷偷發出嫩芽,在人們不經意間探出了腦袋,好像要窺探校園的秘密……學生介紹帶有濃濃的文學色彩,說明模仿意識已經具備。教師對學生語言表達情況進行點評和歸結,指出其存在的問題,給學生提出更多要求。
教師針對學生閱讀實際,為學生布設了觀察介紹的機會。從學生表現中可以看出,教師教學布設是非常成功的,學生在具體展示介紹中成長了語言。語言訓練形式眾多,教師需要精心篩選,只有給學生帶來切實體驗的設計才是具有高價值度的。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特別是言語基礎的差距是比較大的。因為家庭生活環境、教育氛圍、學生學習悟性、學習興趣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學生語言綜合能力呈現個性化特點。教師對此要有充分認知,為不同群體學生提供不同訓練內容,這是分層教學意識的具體體現。在具體操作時,教師不妨給學生布設更多訓練任務,讓學生自由選擇,也可以提出不同要求,讓不同群體學生都能夠得到有效歷練。
教師關注學生差異性的現實存在,給學生布設不同的語言訓練任務,切合因材施教原則,具有更高調度性。如教學《我們奇妙的世界》,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文本,并給學生布設了思考問題,讓學生自由選擇回答:全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文章開頭和結尾有什么關系?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寶藏的?你認為課文中哪些介紹更奇妙?你從閱讀中獲得哪些體會?學生針對教師布設問題展開閱讀思考,課堂互動氣氛漸濃。在問題解讀時,教師先讓學困生選擇回答,最后讓學優生回答,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都能夠給出一定的見解。有學生說:全文是按照“總—分—總”的邏輯順序展開的,課文開頭和結尾相互照應,顯得結構完整。也有學生說,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奇妙的,自然有更多奇妙的現象,我們需要建立自覺觀察意識,對世界奇妙景觀展開個性觀察,以便獲得豐富觀察體驗。
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一組問題,讓學生自由選擇回答,體現分層教學意識,從學生具體表現中能夠發現,學生語言訓練在問題解答過程中得到了強化。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給出不同問題投放,確保語言訓練順利推進。
學生語言訓練是一項體系性工程,教師需要從不同視角展開思考,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鍛煉的機會。為提升教學適配性,教師要有時時反思的意識,及時處理學生反饋信息,對學生學習表現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歸結,找到具體改進的突破口,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實踐的機會。學生言語訓練活動眾多,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實踐做出匹配性設計。復述課文、主題發言、故事會、演講比賽、課堂辯論、課堂演繹、閱讀質疑、閱讀反思等,都屬于學生言語體驗形式,教師做出合理設計,確保語言體驗活動順利展開。
如教學《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時,教師先讓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然后給學生布設了課堂演繹活動:同桌兩個人,一人飾演裁縫,一人飾演顧客,兩個人協商設計人物臺詞,并展開自由訓練,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聽說要進行演繹活動,都顯得非常興奮,積極參與排練活動。教師跟進給出指導和啟迪,課堂學習氣氛漸濃。在課堂演繹展示時,學生踴躍報名,要求參與展示活動。學生在人物展示時,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及時給出糾偏意見,確保演繹活動順利推進。如:“請問師傅,你打算什么時間讓我取衣服,秋天?夏天?還是春天?”“這么慢啊!”“我不做棉襖了!”這是急性子顧客的語言。
教師給學生布設了課堂演繹活動,讓學生對文本人物進行個性解讀,并給出語言設計,讓學生體會語言運用的技巧性。學生在演繹準備和展示過程中,其語言訓練是高效的,對語言個性也有更多認知。
學生語言訓練需要有更多實踐應用的機會,讓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具體學習,無疑能夠給學生帶來全面的學習成長。讓學生講述生活見聞、展開對比閱讀分析、搜集生活閱讀信息、創編課本劇等,都可以給學生帶來全新的語言學習契機,教師根據教學實際做出理性設計,學生接受度更高,學習訓練效果也會更好。語言訓練生活化,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語言訓練水平,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語言學習習慣,全面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品質。
如教學《方帽子店》時,教師在課堂結束時為學生布設一個實踐性語言展示活動:方帽子店之所以經營不善,是因為店主不能與時俱進,守著老規矩不知變通。如果讓你設計一種帽子,你會設計什么樣的帽子呢?不妨先將你的創意設計展示出來,然后利用課余時間去制作這種帽子。學生都有創新實踐的主觀意識,面對這個創意性實踐活動,都表現出極高的參與熱情。學生紛紛講述自己的設計方案。有學生說,我打算設計一款太陽帽,將太陽鏡、小風扇和帽子連接到一起;也有學生說,我設計的帽子具有多變功能,應該是一種組合帽子,可以變換多種樣式。教師組織學生展開互評活動,對一些創意性方案進行重點評價,并推廣開來。
學生語言訓練大多帶有模仿性,這里讓學生自己思考,獨立展示,其語言訓練于無形,自然能夠給學生帶來豐富學習感知和體驗。
綜上所述,言語體驗是學習語文學科素質成長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教師讓學生在不斷體驗歷練中形成學科綜合能力。教師要高度重視教學策略的設計,唯有真正喚醒學生語言思維,才能培養學生語言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