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中較為常見的一類題材是名人類文本,對于這類文本的教學,傳統的教法往往是帶領學生反復地去論證人物的形象特點,體會人物的情感,實則不然?!把浴迸c“意”,應是名人類課文教學的兩翼。在教學中,應遵循寫人敘事類文體的特征,以事為經線,用情作緯線,帶領學生在真實的閱讀體驗中習語用文,達到“言”與“意”的同構共生。
《錢學森》一課是蘇教版教材中的一篇典型的名人類文章,展現了“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偉大形象。單就這篇課文而言,人物的形象十分鮮明,情感的表達也非常直接,學生基本上一讀就懂。教學此類課文,筆者認為重在引導學生閱人、習語、用文及拓展。
閱人,意為觀看人、觀察人。關于閱人,就是要識其人、聽其言、觀其行。在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披文入境,和文本對話,感受人物的高尚品德,從而使語文課發揮“立德樹人”的價值。
本文的核心是錢學森的兩段語言。古語有云:“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彪m然錢學森已經離開了我們,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他留下的語言和他進行心靈上的對話。聚焦兩段話,能很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愛祖國的不止錢學森一個科學家。但是,他愛祖國跟其他人愛祖國有什么不一樣?原來,錢學森的愛國,自有別樣情。
錢學森的第一處語言,是他一個人的心理獨白。對于錢學森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學生相距較遠,但這并不妨礙學生讀懂錢學森的語言。想要真正理解他說的話,必須讓學生真正沉入文本,透過一字一句的品讀,可以更好地明白錢學森所說話語中的深層含義。學生再來認識錢學森,就不是簡單的浮于表面的“愛國主義”了。此時,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對情感的體會更加深刻,此為得“意”。
錢學森的第二處語言,是向留學生傾訴的心聲。教者通過勾連錢學森在美國的優越待遇以及回國后的艱辛條件,貼近人物語言,學生真正明白了愛國不是口號,而應落到實實在在的行動上,這一點在錢學森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愛國就是留學還想著報國,愛國就是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來救國,這才是真正的愛國,也是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的偉大人格,這樣的教學才算是真正的得“意”與“得意”。
得“意”的語文課,在于幫助學生感知形象,體會情感。而得“言”的語文課,絕不僅僅只是了解一個人物,感受一種情感,還需要習得一種語言。因此,語文課不僅要閱人得“意”,更要習語得“言”,捕捉表達特色,關注表達方式,提升表達能力。那么,這篇文章的語言魅力在哪?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挖掘,感受語言的秘密?
在學生初讀體會錢學森的第一處語言后,教師引導學生試著把一段話濃縮成一個詞,即“留學報國”。至此,教學并沒有停止。教師進一步歸納總結:學會讀出人物語言中的核心意思,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體會人物的形象,在讀到這樣的語言描寫時,同學們首先要學會提煉中心。在接下來學習第二段人物語言時,繼續引導學生試著用凝練的詞來概括人物語言的核心意思。同時,這也是在培養學生讀懂人物語言核心意思的能力。
通過品讀錢學森的第一處語言,學生初步認識了錢學森一心想要回國、報效祖國的決心,然而錢學森在留學期間所做的更多準備、更多努力學生并不知曉。想要更深入地理解他說的話,還必須把人物還原到他生活的背景中。因此,教者在這里適當地引入了錢學森在美國留學時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快速瀏覽,自由地談談自己的讀后感受,從而讓學生明白錢學森所說的話的深層含義,更將這一份“留學報國”的情懷落到實地。
在依次學習文中的人物語言后,非常有必要將幾處語言放到一起,讓學生比較著讀一讀,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異同。
例如,相同之處,那便是兩段話語中都強調了一個詞“祖國”,可見祖國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錢學森的心里,無論他身在何處,他的心始終牽掛著祖國。又如,不同之處,學生通過比較和揣摩,深切地感悟到,第二段話的語氣更強烈,心情更激動,決心也更為堅定。這些話語飽含了濃濃的深意,不去咀嚼推敲,怎會讀到這層味道?
教者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提煉中心,聯系背景,關注層次,使學生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此為得“言”。教師最大的責任,就是讓我們的課堂以適合小學生悅納的方式展現出來,讓他們不斷領悟語言的秘密,最終習得語言的智慧。
引導學生得“意”、得“言”后,我們的教學還需引入“言意兼得”的高級領域,即語言的遷移。符合“雙核”特質的遷移運用,由學生學習文本句式,說出錢學森的內心話語。透過遷移,我們發現,此時的學生已經走進了錢學森的內心世界,感同身受,有感而發。他們情不自禁地將自己當成錢學森,想人物之所想,念人物之所念。他們的表達言意相融,無不透露著這樣的情愫:他們讀懂了錢學森,讀懂了錢學森深埋心底的愛國情。
本文最能體現錢學森精神的是人物語言,然而,文中的語言畢竟是有限的,無法折射出人物的精神全貌。教師在課文收尾部分再適當拓展幾句課外的語言,讓學生在更為廣闊的語言背景中去加深對人物的認識,無論課內課外,錢學森的語言中聚焦的就是一個詞:“中國”“祖國”已經流淌在他的血液里,鐫刻在他的心靈深處。同時,在學習《錢學森》一文后,教師結合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推薦學生去閱讀《走近錢學森》這部著作,書中有大量的人物語言,關注語言描寫,將會從文字中看到人物豐滿而又鮮活的形象。
此外,教者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讀一些名人傳記,如《居里夫人傳》《蘇東坡傳》等。這樣分類匯總,觸類旁通,在無形中慢慢地構建了一個語文微課程的雛形,從而在學生的心靈烙上深深的“名人印記”,將名人的精神內化為自身學習、生活的一股動力與能量,從而來締造屬于他們自己的名人歷程。
從錢學森的身上,學生知道了有一種愛國叫“留學報國”,有一種愛國叫“科學救國”。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錢學森等一大批熱血青年紛紛回到國內,報效國家。他們竭盡自己的一生,為著一個夢想而奮斗,那就是我們的中國夢,這也應是每一個青少年心中的夢?!傲⒌聵淙恕迸c“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兩大核心,我們語文課堂的學習之旅變成讓學生自主閱讀、質疑探究、體驗發現的美妙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