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對象是未來的“花朵”甚至是“花骨朵兒”,他們童真稚嫩的雙眼充滿著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求知。盡量減少和弱化教學中的成人化“揠苗助長”現(xiàn)象和行為,尊重小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順應其精神的自由成長性,讓小學語文教學這雙“鞋”與小學生思維成長這雙“腳”相互適應,使其在成長的道路上走的更穩(wěn)、更遠。
在小學語文的傳統(tǒng)教學中,“反兒童規(guī)律”現(xiàn)象屢見不鮮,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揠苗助長”,成人化傾向嚴重。有的過渡地以“泛年級”為導向,忽略小學生認知和理解上的薄弱,盲目追求對課文“深度挖掘”和“提升高度”;還有的教師固執(zhí)地以自身為課堂主導,將“以生為本”的先進教育理念棄之一旁或流于形式,使學生只能跟在教師后面“邯鄲學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在課前預設環(huán)節(jié)脫離對學生學情的了解和其生活實際的分析,就容易變?yōu)橐粠樵富虬床烤桶嗟摹罢战贪浮苯虒W;在感悟體驗環(huán)節(jié)將課文或自身的情感對學生進行灌輸和替代,卻忽略了小學生的情感體驗由于年齡和經(jīng)歷限制與成人存在極大差異的客觀事實。在實施拓展延伸時越俎代庖進行包辦,直接將拓展延伸的結果傳達給學生,而忽視了拓展延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重要性。
比如《生命橋》一課中,教師感悟:有關生命的話題,既感性又神圣。當個人與人類、與集體的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如何處置……當身處必須付出自己的生命來拯救他人、拯救群體的絕境,又該如何……從小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完全無法切身體會和理解這種情感,教師強行對其進行灌輸?shù)母形虿⒉粊碓从趯W生自己,不利于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成長。
想要讓小學語文真正成為小學生的語文,核心在于讓他們有自己的認知和表達。新課改極為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這也符合小學生身心發(fā)育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能以自己的體驗和分析取代學生的實踐,不能以僵硬的、程式化的解讀取代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這才是小學語文教學皈依“童心”的本質所在。
比如,在進行《九色鹿》教學時,有的教師一心希望讓學生能夠直接而深刻的理解其中蘊含的寓意:做人不能貪圖一時富貴,做事要憑良心,知恩圖報。如果背信棄義、恩將仇報,最終會像那個落水者一樣落得個可悲的下場。“人無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說,誠信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們要信守承諾,要懂得感恩,要做一個像九色鹿一樣品德高尚的人,這些寓意確實符合課文主旨,本身并沒有錯。但是,學生感興趣的必然不是直接指向這些大道理的。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停留在表層,單單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并不能達到引起情感共鳴和精神升華的效果。他們對理性的認知是在教師對其潛移默化和與同學之間交流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更何況是對世間萬物懵懂未知的兒童呢?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我通過多媒體制作的動畫進行情境展示和引導,并讓學生互相討論故事中的各個人物,對他們實施自己的評價,表達自己的情感認知,在互相的辯駁和討論中,加上我的旁敲側擊和引導,使學生對本文的寓意有一個樸素卻明確的認知,并在課外拓展中對其加以潛移默化使之內化。
小學生天真爛漫,他們眼中和他們喜愛的世界充滿了美、游戲、童話、音樂、圖畫、幻想和創(chuàng)造,對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引導和保護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種子。如果在其中摻雜成人世界的功利,將會對兒童這些方面的可貴品質造成不可逆的毀滅性傷害。小學生熱愛游戲,在自愿的游戲中能夠體現(xiàn)他們的平等、自由想象和創(chuàng)造,游戲沒有功利化追求,只為發(fā)現(xiàn)快樂。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適當引入游戲式教學,能夠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化、游戲化,效果也事半功倍。
比如,在小學低年級生字教學中,“燕”字出現(xiàn)較早,筆畫多、結構復雜,比較難寫。除了反復書寫之外還有別的辦法嗎?這里可以設計一個簡單游戲。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四個大田字格,讓四組學生依次上來寫,每人按照筆畫順序只寫一筆。寫完后,讓他們組與組之間進行集體討論,評選出寫得好的一組。小學生互相較勁的情緒會自然地調動起他們高漲的熱情,他們都想自己所在的小組能獲得第一。盡管每人只寫一筆,但他們都特別認真地想把這一筆要寫得特別規(guī)范和好看。就這樣,通過簡單的游戲環(huán)節(jié),不但讓學生對“燕”字的筆畫、順序、結構等都熟記于心,更培養(yǎng)了他們相互配合、共贏的合作學習能力和精神,課堂效果遠勝讓他們自己在練習本上寫二十個“燕”字。由此可見,游戲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它能順應學生的天性,使他們在精神自由中自然而然的靠近學習、接受學習、向往學習。
小學是兒童成長歷程中的關鍵性階段,他們最終必將長大,但在這個階段是需要甚至是依賴于成人的呵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形象的體現(xiàn)為“鞋與腳”的關系。教師所實施的語文教學是“鞋”,“鞋”最終是要為“腳”服務的。“鞋”的大小程度是否合適,只有“腳”知道。我們的任務就是為“腳”尋找最舒適的“鞋”,簡而言之,便是新課程所強調的“以生為本”。
比如,在進行《江雪》教學時,許多教師盲目地想直接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從而深入體會詩歌內涵,然而小學生對柳宗元其人其事一點都不了解,就算教師進行拓展加以補充了,以他們的年齡階段和心理,也無法直接的理解被貶、政治抱負等概念,因為他們沒有這方面的經(jīng)歷。他們只能通過直觀簡潔的觀察來進行理解。在進行本課教學時,實現(xiàn)誦讀目標后,理解層面的引導需要通過多媒體對《江雪》所描述的畫面進行直觀展現(xiàn),加上對柳宗元生平簡介的旁白,同時輔之以教師從小學生角度的解釋,比如一位擔任班干部的同學,因為班主任的誤解,職務遭到了解除,回家還被父母批評,被同學指指點點……通過這種貼近小學生實際的生活化引導,才能使其由己及人,逐步深入理解這種情緒。所以適合“腳”的“鞋”不僅指文本,更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小學教材中有許多的古詩詞和小古文,這些都是民族文化傳承所必須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找準適合小學生的那雙“鞋”。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為成人的教師,不能簡單的將自己的感悟和世界直接覆蓋在學生身上,只有真正踐行“以生為本”,走近學生,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在他們簡單認知世界的基礎上添磚加瓦,這不只是新形勢下課程改革的需要,更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育人、樹人的百年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