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詞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接軌意識,在詞語解讀感知時,需要有具體的語境,任何詞語離開語境都會失去一些特定意義。教師要利用多種教輔手段,為學生布設問題情境、媒體情境、活動情境、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文本語境,展開拓展性思考,在不斷對比中完成詞語學習積累任務。
詞語教學有自身特點,教師要有接軌意識,將詞語放入具體的語境展開解讀和應用。為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詞語學習意識,教師不妨以問題情境調動的方式,成功激活學生學習思維,結合詞語應用意義展開識記和學習。在問題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訴求,提升問題的針對性、啟迪性、趣味性,這樣有效地成功塑造學生學科能力。
如教學部編教材第五冊《不懂就要問》,在這篇課文中,涉及到的典型詞語比較多。如照例、流利、連連點頭、鴉雀無聲、戒尺、厲聲等。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詞語時,采用了問題調動形式:私塾老師對待學生是非常嚴厲的,他們手里拿著什么東西?對犯錯的、不會背書的學生,通常會怎么處置呢?學生開始討論。有學生說,看過一些影視,有表現私塾老師的。這些老師手里都會拿著戒尺,懲罰學生就是用戒尺打手心。教師給出引導:知道老師的厲害了,自然也就知道什么是“戒尺”“厲聲”了,教室里“鴉雀無聲”是什么狀態了。教師繼續列出問題,給學生以更多學習啟示,讓學生在問題思考中建立詞語認知。
教師利用問題展開調度,讓學生先了解私塾先生的嚴厲,然后引出相關詞語,學生自然會有直觀感知,對詞語的理解也會更為深刻。學生對問題有主動探索的意愿,教師有針對性地給出問題布設,可以有效啟動學生學習思維,自然形成豐富的認知機會。
多媒體進入語文課堂早已成為一種教學常態,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動畫、文字、音頻等信息,可以給學生創設立體直感的學習情境,以激活學生學習興趣。中低年級學生直觀思維比較發達,對多媒體展示有特殊感知興趣,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利用電子信息的靈動性,給學生提供詞語感知解讀情境,自然能夠有效提升詞語學習的針對性。識字卡片中也包含豐富詞語內容,利用卡片、實物,也可以形成詞語學習場景,結合文本語境展開詞語感知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詞語有形認知。
在學習《聽聽,秋的聲音》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秋天的圖片信息,并引導學生觀察:仔細觀察這些圖片,你可以獲得哪些信息,不妨列出一些關鍵詞語。學生開始觀察,很快就得到一些詞語信息。如“黃葉、蟋蟀、大雁、秋風、田野、小花、谷粒”等。教師讓學生結合文本閱讀,對這些詞語進行應用解讀。學生深入到課文閱讀之中,課堂互動呈現和諧性。課堂展示時,教師讓學生自由發言,學生都能夠將詞語應用意義展示出來。如“大雁”,學生給出解釋:秋天里,大雁在天空中排成整齊的隊伍向南飛去,留下了陣陣鳴叫聲,好像要像人們告別。再如“谷粒”,秋天到了,谷粒都飽滿起來,給人們帶來豐收的景象。教師也參與到學生的互動之中,對學生解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出其存在的一些問題。
教師為學生提供多媒體圖片信息,讓學生從圖片觀察中體會一些詞語的應用價值。學生對多媒體有特殊情結,其觀察更為直觀和敏感。結合具體語境解析詞語運用,其針對性更強,對詞語的理解趨于理性化。詞語解釋沒有固定答案,不同語境有不同意義,教師讓學生對多種信息進行歸結性分析,自然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有效提升了學習效率。
詞語教學活動設計時,教師需要有創新意識,針對語境意義,利用游戲、競猜、替換、搶答、造句、表演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活動場景,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形成學習認知。學生對教學實踐活動有特殊參與熱情,教師針對學生學習訴求展開教學設計,其設計針對性更強,教學調度效果更佳。詞語教學活動帶有互動性,甚至有競賽性、游戲性特征,學生喜聞樂見,學生在閱讀體驗中自然建立詞語認知積累,符合學習成長規律。
如《不會叫的狗》,教師先讓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畫出不明白的詞語。學生開始閱讀文本,一些生僻的詞語被篩選出來。如“預測、缺陷、陌生、滿月、滑稽”等。為讓學生對這些詞語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設計了釋詞游戲活動:老師對這些詞語進行關聯性解讀,看誰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猜出老師解釋的詞語,第一個猜對的有獎勵。學生聽說有游戲活動,都表現出極高的參與興趣。教師解釋:因為客觀原因導致小狗存在不足之處。學生快速給出回饋:缺陷。教師繼續:小狗學公雞叫,發出了的聲音怪怪的……學生回答:滑稽。教師與學生展開良性互動,確保課堂教學維系在更高水平之上。
教師為學生準備了游戲活動,成功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很多學生反應相當迅速,這說明教師發動是比較成功的,已經將學生學習思維調動起來。學生對帶有游戲或者競賽的活動有特殊參與興趣,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教學布設,其適合度更高,教學效果也會更為豐富。
詞語學習離不開具體的語境,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需要結合生活閱讀經歷,對詞語展開對比性學習,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掌握詞語內涵。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表現出不同的意義,這是最為普遍的現象。教師讓學生通過一些實例進行體會,對詞語的認識也會更為全面深刻。學生生活閱讀機會非常豐富,但缺少主動學習精神,教師要注意激活學生學習思維,做出更多啟迪指導,這樣才能形成嶄新學習成長點。
在學習《金色的草地》時,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文本內容,順利梳理構建思路,學生對文本有了比較豐富的學習認知。為讓學生能夠有深刻的生活感知和體驗,教師列出文本中的典型詞語,并要求學生能夠在生活觀察中找到相匹配的應用。如“盛開”“一本正經”“金色的”“花瓣”“合攏”等。學生開始觀察身邊環境,很快就給出一些匹配性設計。如“盛開”:看窗臺上的月季花盛開了,多么美麗。再如“金色的”:夕陽照射下,梧桐樹葉是金色的,讓人產生無限遐想。教師對學生觀察和設計給出積極評價,鼓勵學生培養良好的生活觀察習慣,學生詞語學習獲得豐碩成果。
教師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其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讓學生在對比應用中掌握詞語內涵,實現詞匯的順利積累。詞語學習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教師需要有長遠打算,特別是培養學生自覺觀察積累的意識,這對全面提升學生詞匯量是有重要現實意義的。
詞語教學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師要有情境接軌意識,利用多種情境設置,給詞語學習提供更多接軌點,讓學生在聯系語境的過程中形成詞語學習認知。低年級學生直觀學習思維比較敏感,教師利用直觀情境展開教學,其適合度更高,學生能夠快速進入學習的情緒中,自然形成學習認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