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榮 余 敬
(海南大學,海南 海口 570228;海南醫學院,海南 海口 571199)
2018 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 的意見》,指出在之前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基礎上,根據當前社會發展需要及法學學科特點,明確了“重實踐、強法學教育之要,提高法學專業實踐教學學分比例,推動法治實務部門接受法學專業學生實習”等系列實踐要求。這也是教育部針對法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低、理論與實踐脫節、實踐能力差等特點提出的新要求。實踐能力對法學學科生命力重要性無需多言,實踐教學離不開校外法學實習基地建設,良好的實踐基地教學運行模式,對于法學院校、法科生、實務部門而言會起到多方共贏的效果。
法學專業實習教學基地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平臺和依托,也是法科畢業生重要的就業渠道。國內法學本科成績認定以通過卷面考試為主,以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為導向,忽視了這些課程與實踐的結合,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欠缺。
就當前法學院本科生實習基地構成而言,主要由司法機關(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政府機關、社會公益機構、仲裁機構、公司這幾類組成,通過各法學院網站公布的實習基地列表發現,如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31 個實習基地中有18個為司法機關,7 個律師事務所,2 個政府機關,2 個社會公益機構(法律援助中心、農民工援助中心等),1 個仲裁機構組成。四川大學22 個實習基地中有9 個司法機關,2 個律師事務所,7 個政府機關,2 個仲裁機構,2 個公司組成。海南大學法學院34 家個實習基地中有26 個司法機關,6 個律師事務所,1 個社會公益機構,1 個仲裁機構組成。
筆者還統計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等10 家法學院的實習基地類型顯示:法學院本科實習基地中司法機關占到49%,律師事務所占到22%,政府機關站到9%,社會公益機構占到7%,仲裁機構占5%,公司占6%,其他占2%。總體上反映了我國主流法學院實習基地的現狀,也與法科生畢業去向相符,但實際上這些實習基地僅僅是雙方建立了合作的關系,在具體的運作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在當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背景下,社會對于法學本科畢業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實踐中承當培養法科生實踐能力的專業實習基地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法科生實習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專業實踐來獲得對行業的認知與對知識的檢驗,以便為今后進入社會奠定基礎。雖然如今法學院都與相關單位合作建立了實習基地關系,但筆者調查發現多數法學院傾向于將學生分配至司法機關。由于法院、檢察院管理、工作相對規范、專業,符合法科生實習要求,通常會建立固定的實習生食宿制度,基于安全與管理便利的因素,司法機關是法科實習生分配的主要渠道。同時,由于近年來法院案件量逐年上升,一些重復性、工作量較大的案卷整理、裝訂、歸檔工作需要大量人手,法檢對實習生的接受度也比較高。而律師事務所及社會公益機構從屬性上為社會組織,管理相對松散。如律師事務所,很多時候接受實習生也是分配到具體的律師作為助理來使用,難以獲得系統的實踐學習。且學校出于安全因素考慮,選擇公司是尤為慎重。這和法科實習生就業行業比例也不相符,也不利于學生擇業的多元化興趣選擇。
實習基地建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法學學科的理解與實踐運用能力,是計算學分的一門課程。既然作為一門課程來安排,則整個實習課程體系和日常實習內容應當規范化。但根據筆者對不同學校法科畢業生訪談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實習基地并沒有針對實習生建立完善的培養計劃。如在法院實習的,多數安排到固定科室,整個實習過程都是輔助科室進行案卷、文書的整理裝訂、辦公室日常打字復印等工作。更談不上基本的輪崗制度,這與實習生的培養目標而言相差甚遠,難免會使得實習流于形式。有些律師事務所實習指導律師相對負責,全程指導進行律師實務指導,但終歸是少數。總體上這種缺乏計劃性的實踐培養方式是不充分、不系統和效果較差的。
學校對學生實習考察是決定學生實習成績與效果的重要環節,但在實踐中這種考察往往只注重形式的考察,缺乏過程性、實質性考察。一方面,實踐基地未能對實習學生進行規范考核。實習基地在學生實習結束后負責為學生實習鑒定材料上簽字蓋章,很少有實習基地能夠對學生實習過程與效果進行記錄的,甚至幾乎沒有實習單位在學生的實習鑒定材料上進行負面性評價。實習過程中究竟能都得到哪些鍛煉,經過哪些環節的學習,學生優點或缺點是什么都無從而知。這對于學校和學生而言都缺乏改進的方向,對于學生今后的培養也缺乏參考作用。另一方面,學校也很少對實踐基地進行評估考核。每一個實踐基地到底在學生的培養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是否按照協議進行培養,在實習過程中是否規范指導學生實習,對此學校必須進行一個評估,否則就難以推動實習基地的真正運轉與實習目的的實現。
對于法科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還必須進入真實的實踐環境中,才能保證所獲得的知識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穩定的實習基地具有理論課堂無法比擬的優勢與資源,實踐中的新問題對于學生理論水平和動手能力的提升都是全新的考驗,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大有裨益。
實踐中很多法學院為了提升自己實力,不斷掛牌擴大學生實習基地,但實際上很多實習基地在掛牌后因學生安全管控或者實習管理等因素并沒有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而這些社會公益機構、政府單位也是將來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律師事務所,對于法科生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有著獨特性的優勢。在對這類實習基地進行學生分配時應當予以重點考慮。重點是學校應當與這些單位建立起可靠的實習培訓體系與管理制度,而不能夠只考慮將學生送入法檢機關,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就業意向。實踐目標只要是能夠達到綜合運用基礎理論知識和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務,掌握某一具體領域實務操作方法,清楚領域基本程序即可視為符合實際基地的基本條件,即可在分配學生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選擇權。
實習內容與課程安排是當前法學院實習基地所亟需完善的關鍵環節,這直接決定了學生實習能否達到預期目的與效果。這就需要學校與實習基地共同制定可操作性的實習計劃、任務,強化學生的參與性。所制定的計劃和任務的核心就是能使學生作為真正的實踐主體學習實踐經驗、親自實踐行動、分析評估行動結果,也就是要像師范生和醫科學生的實習計劃一樣,將參與性實習任務細化,明確學生實習要完成的具體工作。學校要根據不同實習基地的性質分別制定不同的實習培養課程與實習任務,如在法院實習的學生,實習期間必須完成模擬法律文書的寫作,模擬庭審記錄,協助法官助理撰寫裁判文書,了解立案、執行、文書送達的方式與流程;如在律師事務所實習的,要參與到律師談判、證據收集、立案、撰寫訴狀、答辯狀、代理詞、旁聽庭審等環節。
規范且完善的考核體系直接關系到實習效果的好壞,可以說,實習考核是學生實習的“指揮棒”。此處的考核應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實習學生的考核。學生實習成績考核者主要應當由負責指導的實習老師來認定,當然學校實習帶隊老師也應當參與評定,二者評定可采取指導老師60%,帶隊老師40%的加權比例來綜合認定。另一方面是對于實習基地的考核與評估。主要考核實習基地對學生的日常管理,以及是否完成規定的對學生指導內容,基地實踐授課內容安排,實際計劃完成度等。學校帶隊老師要定期檢查和督促實習基地及指導老師完成計劃指導任務,并對不合格或者因故不能夠完成指導任務的老師提出更換意見,對指導條件和管理水平不合格的實習基地要建立退出機制,充分保障學生的實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