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國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51)
近年來本科教學問題廣受關注,2018 年6 月21 日,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更是明確提出了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造就堪當民族復興大任新人的時代任務。
作為法學本科教學核心課程的法理學應當發揮自身獨特作用,但讓人憂心的是,本科法理學教學在現實中遇到了諸多困難,有的學生甚至到了談法理學色變的地步,李擁軍教授將造成法理學教學困境的原因概括為“高、空、雜、難”。本科法理學教學難題可以從法理學學科特性角度解讀,如法理學是法學的一般理論、基礎理論,所以法理學的內容往往比較抽象、晦澀;也可以從本科學生自身特點進行探討,如本科法理學課程大都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很多學生的法學背景知識比較薄弱,這導致有些學生難以理解法理學的內容。
前述兩方面構成了本科法理學教師開展教學面對的客觀前提,那么教師又應該如何通過自身主觀努力來回應法理學教學難題呢?這里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本科法理學教師的角色定位問題。如果教師角色定位出現偏差,教學效果就難以保障,因此本文試圖通過探討本科法理學教師的角色定位從而為應對法理學教學難題貢獻自己的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避免將自己單純當作知識傳聲筒,要做理論的傳授者、理念的引導者、思維的培養者、文化的傳承者、觀念的交流者。
法理學是法學的基礎理論、一般理論、方法論、意識形態,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好理論的傳授者。
一方面,傳授法理學基礎知識。法理學基礎知識是法理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學生不具備基本的法理學知識,他們就很難理解法理學理論。目前學生難以理解法理學理論,甚至對法理學理論望而生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法理學知識比較匱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法理學知識的傳授,把法理學知識講清楚、講透徹、講靈活,從而為學生法理學理論學習奠定堅實基礎。法理學知識包括但不限于法的含義、特征、作用、局限;法的淵源、分類和效力;法律概念、法律規則、法律原則;權利和義務;法律行為、法律關系、法律責任等內容。另一方面,傳授法理學理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法理學知識的傳授,又不能滿足于知識的傳授,要時刻牢記法理學的理論特性,重視法理學理論的傳授。重視對法的歷史發展、全球化與法律發展、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職業、法律方法、法的價值、法與社會、依法治國等理論的傳授。教師要通過教學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法理學理論框架、理論體系、理論脈絡,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掌握法理學基本理論的具體內容、來龍去脈和發展趨勢。
法理學理論傳授固然重要,但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有的同學法學基礎還算比較好,但遇到法律問題卻仍然感覺無從入手。該問題在學生進行法律實習或畢業伊始從事法律實務時表現地尤為突出。這里存在一個思維培養的問題,即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法律思維、法治思維的培養。
法律思維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所說的“快刀斬亂麻”往往恰恰相反,它更注重“三思而后行”。法律思維強調法律之內的理性思考,它以法律作為判斷行為合法、違法的依據,強調通過法律程序、法律證據、法律解釋、法律推理、法律論證達成具有說服力的法律判斷(結果)。法治思維強調依法辦事,強調打破單一的道德思維或經濟思維的束縛。法治思維不滿足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它還要求“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思維強調良法善治,法治思維中的法是必須是良法,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而且法律的內容要符合權利保障、權力制約的理念。“法律的權威在于實施。”僅有良法還不夠,還要踐行良法之治。法治思維還要求善治,即法律人要高度重視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現代化、人性化。
在論述了法理學教學要加強理論傳授、思維培養之后,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這還遠遠不夠。看看一些曾經叱咤一時的法官、律師最后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這讓人們不禁深思:為什么那些法學理論基礎扎實、法律思維健全的法律人最后會落得如此下場?問題其實恰恰出現在這些人理念上出現了偏差,他們把法律僅僅當作了謀取個人私利的工具,為此不惜觸碰法律的紅線,有些人最后也就難免鋃鐺入獄。因此法理學教學要重視理念的引導,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
這里的法治理念既包括一般意義上的法治理念,也應該包括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一般意義上的法治理念而言,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崇尚法律、敬畏法律之心;將法治既看作一種治國方略、社會調控方式,也要將其看作一種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將法治既看作實現良好法律價值的結果,也要將其看作不懈追求良好法律價值的過程。就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而言,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可以說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法治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法學理論、法律(治)思維的積極功效,從而真正成為一個德法兼修的法律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 周年大會上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要堅定“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相比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三個自信”,這次更加凸顯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對此法理學教學應該做出自己的貢獻,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
一方面,教師教學中要注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但令人惋惜的是,現在有些大學生對現代科技、資訊等方面了如指掌,卻對我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現代科學可以武裝頭腦、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幫助學生面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問題,但傳統文化則更可以滋潤心靈、涵養品行、開闊胸襟,幫助學生面對人與人、人與自己的難題。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融入儒家、墨家、道家等傳統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啟發學生真正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兼相愛”、“道法自然”等優秀思想。其實如果學生真能靜下心來好好了解一下我們的傳統文化,他們一定會更加理解、深愛我國的傳統文化,對此我們也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合理融入我國的當代優秀文化,尤其要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2012年11 月,我們黨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高度概括和凝練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應該說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我國法治建設不可或缺的“本土資源”,教師要擔當起文化傳承者的角色,讓我國優秀文化在學生身上真正得以發揚,這樣才能使這些優秀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學生的成長是一步一步慢慢累積起來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受到各種觀念的影響,其中不乏負面觀念,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做好學生觀念的交流者。
首先,教師應該通過言傳身教傳遞正面觀念。教師應經常通過各種途徑與學生交流愛黨、愛國、愛人民的觀念,捍衛法律尊嚴、維護公序良俗、實現公平正義的觀念,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觀念,積極、陽光、向上的觀念。其次,面對負面觀念,教師應該立場堅定。通過與學生真誠交流,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擺脫娛樂主義、拜金主義、理論無用論、法律工具主義等錯誤觀念的影響。目前一些教師迫于教學、科研、生活等方面壓力,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和時間越來越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看待各種層出不窮的觀念。有的學生在錯誤觀念的引導下做出不符合當代大學生規范的行為,或是僅僅追求物質享受、學習層面碌碌無為,做人方面不思進取;或是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在扼腕嘆息之余,教師應該痛定思痛,進而投入相應的精力、采取合理的方式與學生多交流,從而為學生真正學會如何為學、為人當好“人梯”。
盡管本文主要從法理學教師角色定位維度討論法理學教學難題的應對,但對于其他維度的思考也不容忽視,如法理學學科特性、學生特點、教師科研能力等角度都應該引起教師的關注。法理學教學任重道遠,法理學教師顯然也應為此而不懈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