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研
(長春財經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在堅持協同創新理念的前提下開展校企合作,是當前加快創新的根本需求,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時代要求,也是新時期不斷推動高等教育向前發展、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不過從當前的實踐過程看,還存在較多的不足,如發展動力不足、外部驅動力不夠和內在驅動力不強等問題,在一些管理體制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障礙,所以還需要不斷探索有效的高等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可行性的樣本,為我國實踐偉大的民族復興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力量。
隨著我國提出實踐“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開始,協同創新理念就開始被提倡起來,成為全國性的重大的戰略舉措,在相關學術研究方面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據相關統計在2010 年相關的研究成果有237 篇,而到了2019 年就增長到3889 篇;在研究領域方面也得到快速擴展,從剛開始只針對企業創新方面的研究,逐漸發展到產學研領域、社會管理領域、區域發展領域、高等教育領域及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具體來說,協同創新理念在高校教育方面的研究,從類別來看主要體現為兩大領域:一是在普通高校的管理方面,更多的關注黨建協同機制方面、輔導員隊伍協同建設方面,以及創新發展安保協同模式方面和開展高校的財務協同管理創新等等方面,都重視了協同創新這一根本理念,在這一理念支撐下開展不同領域的行業創新,整合優化利用校內外的資源,創新稿件在協同體制機制下的高校教育體制,創新良好的環境氛圍,從而不斷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促進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二,就是在高職院校管理過程中,重點研究“雙師型”教師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對策,重視校企之間的合作及協同發展,開展高職應用文化協同方面的建設,對高職教師開展相應的專業師資培訓和實踐鍛煉,從而使得高職專業的教學在理論和實踐應用方面都得到協同發展,通過開展校企合作模式,探討高等職業教育的新型發展之路,從其自身的辦學性質出發,堅持協同創新理念,實現校企合作共同進步,實現協同創新,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策略推進到新的方向。
在高職院校國際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擬定方面,是在多方面對用人單位進行實際的需求調查總結和調研后制定的,并經過了院校教研室全體老師的多次研討后共同制定的,所以教學目標是明確而有針對性的,這一教學目標的制定模式有效避免了培養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及實際應用技能。
在辦學過程中,高職院校重視將理論和實踐有機聯系起來,堅持以為社會服務、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為發展的己任,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和行業合作,實現學校、政府、企業、社會的協調發展,為人才培養提高豐厚的資源。國際商務專業有著較為成熟的師資團隊,其中雙師型教師幾乎超過一半,很多教師有著相應的工作經歷。這些有著豐富實踐和理論經驗的教師團隊為開展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支撐和保障。
校企合作共同開展人才培養,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在理論培養方面的長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企業在實踐培養方面的優勢,可以相互取長補短,整合社會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其根本目的為人才的實用性發展提供優勢和可能,實現人才與企業和校園的協同進步和發展。同時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與企業合作領用企業現有的實訓條件可以有效的節約教學資源,而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可以獲得德才、技能兼備的儲備員工,提供了人才的適用性能及用人成本,實現了多方共贏的局面。
隨著校企合作的開展,國際商務專業在合作辦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當然由于多種客觀原因等,在實際推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難,需要在今后的發展中逐一解決。
首先,在培養計劃及教學內容和師資隊伍方面,企業沒有結合自身發展的需求進行研究和調整。合作關系的構建途徑還較窄,主要依賴人脈和信譽,合作內容也有一定的局限,主要集中在共建基地、頂崗實習等方面,學生無法真正深入生產實踐環節,學校也沒有這一方面的教學,體現在教與學、學與用之間的脫節。也就是合作的深度還有待深入,長期校企合作關系還需要繼續加強,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使得校企之間形成真正的依賴關系。
盡管實施了校企合作,簽訂了相關的協議,但在如何具體的實施合作辦學及在企業開展實踐教學方面執行力還不夠,方案還不明確,同時由于企業人員調整等原因方案執行不順利,合作效果不理想,流于形式。
當然也要看到校企合作還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的做法和措施還處于摸索之中,需要一個探索和完善的過程,需要建設完善的制度和機制來加強保障作用。比如如何評估校企合作的效果和合作經費的使用,以及實習學生的有效管理及監督等,都需要進行理論積極實踐的有效探索,這些問題都需要加以完善和解決。
實現校企合作的長效發展機制和良性循環還任重道遠,以下主要從政府、企業行業和學校的角度來對完善國際商務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提出相關建議和對策。
政府部門方面,要積極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優勢,要積極引導相關的企業與學校積極建立合作關系,促進各方利益的有效均衡發展,推動企業、學校、社會利益實現最大化;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配套法律及規章建設,使得校企合作有章可循;在社會范圍內要營造的良好社會環境,為校企合作搭建合作平臺,促進信息交流,加大經費保障;要積極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和學校的參與熱情,推動學校、企業及社會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人才的培養的根本目的是反哺社會,是人才培養的根本社會價值所在。所以要社會企業和行業協會來積極參與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中來,從教學規劃源頭方面就保障培養目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量體裁衣,促進人才的健康成長,使得學校專業設置及課程體系與企業的發展相吻合,使得學校教學資源成本能夠開展精準施教。要積極調動社會企業及行業協會的積極性,使其認識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積極有效的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為企業人才獲得提供良好的培養基地,推動行業發展和企業進步,促進產教結合和學生的學以致用,推動企業的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優質的教育離不開優質的師資力量,要培育一流的企業人才,就需要優質的師資團隊。學校可以聘請一些行業專家和有著優秀社會經驗的人才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從而更好的豐富教師隊伍素質。同時還可以恰當的實施一些激勵措施,鼓勵教師進行實踐學習,獲取各類職業資格證書,或者是制定一定的政策增加教師的企業實踐及掛職機會,提升其實踐能力,有效培養學科帶頭人,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形成和完善。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實踐證明,是一條有效的培養高素質和高技能型才的途徑之一,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狀況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要實現應用技術型高等學校的轉型發展,就需要不斷深化校企合作,促進高?!稗D型”。政府在這一過程中,也要加強引導,推動“校企合作”,增加資金保障,引導校企合作健康發展。學校也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完善教學管理體系,堅持協同發展理念,促進學校、社會、企業的健康協調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