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茜
(南充廣播電視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川北大木偶戲分布在川東北文化重鎮四川南充,這里獨特的自然地域環境使得其民族文化、藝術精神和審美意識都有明顯區別于中原文化或其他地域文化。川北大木偶戲很多的角色大都來源于四川本土的川劇京劇表演形式以及民間的流傳典故,配以川北地區老百姓喜愛的夸張、鮮艷的顏色,以及具有地域藝術特色的花紋樣式,具有濃厚的地域特點和文化特色。
北川大木偶戲,起源于民間家傳藝術,代代相傳,其發展經歷了早期、中期和繁盛時期,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多次在國內國際上交流演出并獲獎頗豐,逐步將這種民間藝術推向世界。蘇聯戲劇家、著名木偶大師奧布拉茲佐夫贊揚川北大木偶戲是"世界上罕見的大木偶,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冠冕"。2018 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由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劇院制作的木偶熊貓參與了表演,并成為了當晚的亮點,足見川大木偶戲的藝術價值及文化影響。
木偶戲是一門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它融合繪畫藝術、木刻藝術、服裝飾品、文學、音樂、舞臺表演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北川大木偶屬于杖頭木偶,身高達四尺是杖頭木偶中最大型的一種,木偶的造型具有細膩、生動、通俗化特點,材料主要以木材為主,因川北大木偶戲體型較大,制作和表演要求較高。川北大木偶戲在長期的藝術展演實踐活動中,逐步發展,形成人與木偶同臺表演,真假難辨的風格特點。
如今,南充大木偶也增強了現代多媒體技術和舞臺綜合特效的運用,把故事講述得更生動鮮活和更有趣味。木偶與演員的結合,現代影像技術的發揮等創新表演方式,刷新了觀眾對木偶戲劇美學的認知,增強了木偶戲表演舞
時代的發展巨變對川北大木偶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大到社會群體、官方組織對于傳統藝術的藝術感知力,小到民間藝術家的個人生活。隨著現代化進程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川北大木偶戲在繼承和保護工作面臨著諸多問題,首先是外來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人們傳統生活方式、文化消費觀念、審美需求的改變,川北大木偶戲發展從曾經的鼎盛繁榮,至今變得少有人問津。其次是現實環境和文化生態空間日趨衰落,市場萎縮,觀眾銳減。再者老藝人相繼離世,年輕人因思想觀念、收入低等因素不愿學藝,以致傳承后繼乏人、青黃不接。
如何有效保護和傳承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把木偶這種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單方面從木偶戲本身去考慮是不夠的,應該要從多角度去探索川北大木偶戲可持續性發展與延伸的可能性,其傳承與保護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同時川北大木偶戲自身也需要進行調整,如何貼近時代、與時俱進,融入時代的文化元素,更好地契合人們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從而保持長久的藝術生命力。
木偶戲的出現和持續發展,就說明人們對運動視覺形式的興趣和對運動形態表現的渴望,創造了通俗、具有地域文化特點和具有民間符號性造型的運動表演形式。木偶戲是將表演的舞臺藝術、音樂伴奏、說唱配音聯合運用較早的一種舞臺劇藝術,這充分體現了木偶戲和現代動畫的契合之處。相對于川北大木偶戲,現代動畫是更偏向大眾、更綜合性的藝術形態,而民間藝術文化也會對現代動畫產生影響。多重媒體時代已經建立現代人文化交流新的手段。現代動畫創作的題材和作品的表現形式日趨豐富,隨著時代的繁榮進步,中國現代動畫藝術的發展也需要更多元化的結合,而從民族傳統藝術形式中進行提煉和吸取養分則是表現創新的重要途徑。川北大木偶戲作為民間傳統藝術的典型代表,其角色造型、表現形式與現代動畫中的角色造型、表現形式上具有融通性,川北大木偶戲的造型元素在現代動畫藝術中的運用有廣泛的空間延展性。
木偶動畫從自身特點來看,因為木偶的肢體由木材構成,在運動上不具備人體的柔軟性和協調性,導致在表演時很多動作看起來有僵硬、機械化之感,然而由于人的多元化審美需求,反倒是這些不流暢、機械化的動作給觀者帶來一些別樣的樂趣,這在川北大木偶戲表演中有助于一些幽默詼諧的劇情或喜劇角色性格的體現。川北大木偶戲這種動作上的形式感、趣味感可供現代動畫角色在動作設定上的借鑒,同時在動畫強大技術的推動下,有助于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張力,給人們帶來更多生動富有感染力的作品,經典的木偶動畫《阿凡提》正是這樣利用木偶的特點和動畫的手段結合產生的。現代動畫也可以拓寬表現形式,吸引更多人群觀看,參考民間藝術更多地注入人文關懷,回歸人們內心深處對現實生活的訴求。川北大木偶戲服務于大眾生活的本質值得現代動畫借鑒和學習,尋找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根源,拓展現代動畫的創新空間,從而創作出具有強烈民族和地域氣息的作品。
色彩在現代動畫藝術中是表現語言的重要表達方式和視覺元素的重要體現,不同的色彩運用和表現承載著現代動畫作品的不同風格特征,透過不同的動畫藝術作品對比可以感受其在色彩運用和表達上的差異。借用傳統文化藝術中的色彩是動畫在色彩表現上的拓展,如動畫作品《九色鹿》,當中的色彩就沿用了敦煌壁畫的色彩體系,極具地域特征及民族文化特點。歐美動畫頗具幽默感、開放等性格因素,多注重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形成了受眾面較寬且成熟的風格,其色彩在現代動畫中多為對比色,強調色彩的鮮明、艷麗和豐富,電影《只愛梵高》采用了梵高作品的后印象派色彩體系,一部以純繪畫風格制作的電影,引起巨大反響。川北大木偶戲與現代動畫的色彩想畫借鑒和運用,將會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蘊和民族文化特色。
歐美電影《阿凡達》采用了強大的電腦3D 動畫建模及人臉定點追蹤技術,實現了即時性地捕捉人物面部表情動態,精彩入微的細節、極具沖擊力的可視角度,帶給觀者震撼的場面。現代動畫的軟件也豐富了人物的刻畫與表現,從視覺上營造出木偶戲獨特的效果。木偶戲場景中的空間虛實關系表現,可以結合現代動畫中的多鏡頭分處理技術,將近景、中景、遠景包括特寫之間的關系凸顯出來。適宜的舞臺特效也將大大拓展了川北大木偶戲場景演出的表現需要,動畫中3D 燈光的運用也給木偶戲演出提供了更多地借鑒和參考。現代動畫的多媒體技術運用可為川北大木偶戲帶來更豐富的的表現形式,新的藝術發展趨勢,要求藝術家要更新觀念,更新創作技術,抓住觀眾才有市場,才能更好的傳承。
傳統川北大木偶戲雖然始源于民間,但在新時代的趨勢下也要緊跟發展的步伐,探尋當下人們生活狀態、人和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川北大木偶戲和現代動畫的題材大多來源于生活,但現代動畫文學腳本敘事方式更加趨向多元化,甚至是純理想性的,包容性更強,涵蓋面更寬,可以涉及更多邊緣藝術和更豐富的生活題材及抽象的情感的表達。而川北大木偶戲,受其地域、表演形式、審美趣味、觀者的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影響,表現形式相對單范圍窄一點。要迎合時代主旋律,就要改變我們所處的“場域”,借助現代動畫理念,結合多媒體數字技術,把具有鮮活的地域文化、真實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喜劇色彩的川北大木偶戲帶入公眾文化娛樂場景中,從而弘揚人們道德情感、思想意識、文化趣味等審美形態。
現代動畫對川北大木偶戲的保護傳承策略是將傳統川北大木偶戲延伸到現代動畫領域,但并不是簡單的將傳統川北大木偶戲以現代動畫技術進行數字影像再現還原,而是多維度的交叉和融合。現代動畫發展迅猛,推廣渠道寬廣,具有較完整的產業鏈和運作模式,可為現代動畫和川北大木偶戲進行結合研發提供人力支持、技術支撐和渠道推廣,將給川北大木偶戲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把木偶戲和現代動畫的結合研究納入川北大木偶戲的傳承保護發展體系構建,將賦予川北大木偶戲嶄新的視覺體驗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