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冉 蔣倩倩 劉歡歡
(亳州學院,安徽 亳州 236800)
縱觀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歷程,從大學生雙創課程到雙創實踐,從大學生雙創計劃比賽到雙創孵化,從我國造富高校到建設創業類高校,可以說創新創業教育及其有關概念已充分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其中需注意的是,在雙創概念與教育體制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高校應確保教育實踐和教育目標制定、價值取向保持一致,不能生硬的模仿或照搬雙創教育模式,而是要從雙創理論探究入手,了解并確定高校雙創內涵界限,從而構建合理的雙創教育模式。
課程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雙創教育可依托課程來開展,院校應構建完善的雙創教育課程體制,構建層次遞進、有效銜接、合理高效的雙創教育專門課程,同時將雙創思想融入到不同學科課程中,以此來構成濃厚的雙創教育氛圍。此外,只有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還有將雙創教育落到實處,努力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組織豐富多彩的雙創教育活動。雙創教育課程不僅應基于學科基礎進行構建,同時還要基于實踐進行設計,雙創教育的實踐性決定著其教育不只是院校的分內工作,更需要得到社會的大力支持。
在我國高校雙創文化氛圍不太濃厚的情況下,創造一種理解失敗、鼓勵創業、支持冒險的自由環境,最大限度的激發廣大師生的雙創欲望及熱情。首先,強化校內雙創信息化服務建設。為學生提供有關雙創的項目、有效資源,方便他們信息查找。利用校內廣播、報刊、免費資源及宣傳欄等多種渠道,大力宣傳雙創知識及其影響力。其次,以校內各種創新性的活動為主要載體,依托各種學科競技比賽,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力。比如,可組織學生參與校內各種雙創研討會、計劃比賽、創新論壇等活動,切實發揮這些活動對培養學生雙創能力的積極作用。最后,以專題方式積極開展雙創教育活動,讓雙創教育有效載體得到充分延伸,為學生營造濃厚的雙創氛圍。幫助他們在氛圍熏陶下不斷提高自身的雙創能力,在良好的雙創環境中,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雙創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性較強的工作,對廣大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需要實踐教學的支持,為學生雙創提供實踐機會是培養雙創人才的重要前提。首先,應積極運用當地資源優勢,主動建設校企協同、校校合作等多元化實踐模式,為學生創造真實的實踐環境。其次,要構建學生雙創實訓模式,比如,組織各種與雙創有關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培養并提升他們的雙創實踐水平。最后,高校應和社會有關企業進行協同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創業的便利條件,增強實踐優勢,架構系統化的雙創實踐平臺,進而讓學生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實現個人價值。
商學院模式被業界稱之為專業模式,2009 年,我國浙江大學和美國百森商學院共同創建了“世界創業管理”碩士研究生的專題項目,自此在我國掀起了一股以商學院為核心的創業教育浪潮。但這種模式存在的一定的弊端,其讓商業計劃變成了創業的代名詞,并將其放在核心地位,不利于挖掘非商業條件下的創業潛力。創業環境通常集中于市場模式,教學過于注重行為培養,忽視了創業能力與態度等方面的培養。高校無法接受這種以商業為核心的模式,需要對雙創教育模式加以改調整。從根本屬性上看,商學院模式與其他雙創教育模式不同,其講解的只是雙創知識本身,單純地為了創業而學習。該種模式與雙創教育為了傳授創新性工作的目的不同,對雙創教育來說應是一種非代表性的模式。
廣譜式雙創教育的中心思想是以全體學生為核心,強調雙創精神對任意個體都有著重要作用,任何對雙創感興趣的學生都應有接受雙創教育的機會。同時,雙創教育要依托專業教育,將其融入到專業教育始終。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培養當代大學生企業家精神及雙創思維能力,而不是單純的講解雙創知識。在全面開展雙創教育的總體形勢下,有關學者提出了更為詳細的專業型雙創教育模式,其是基于學生專業教育的雙創教育模式。不僅注重雙創的理論教育,要求系統化的講解商業運營、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也注重基于專業特點提煉、專業素養提高、專業特長發揮。
創業大學模式被稱為是教育型、探究型高校之后的一種新模式。創業是高校從知識的儲存、傳播及創新的基礎功能外,催生出的新功能。亨利表示,一般受到政府部門支持的高校及其構成人員對從理論中獲得資金的興趣愈發強烈,這種興趣和希望又進一步致使學術機構與企業之間界限的模糊。創業大學模式的重點是建設了以知識資本化為核心的院校—企業——政府三方螺旋關系,這三者之間是相互平等的,在推動創新及產業發展的進程中,都要以需求為中心。該模式具有高校頂層管理人員的大力支持、從上到下促進的特點,立專門實施雙創教育的部門、構建跨學科研究機構,大力培養學生自主創業行為、創業意識以及創業能力等,重視學生創業情感智能的發展。相關學者針對美國排名前三十的高校創業模式展開深入研究,從中發現多數院校實施的是全校性創業教學模式,這說明創業大學模式現已成為各大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主要形勢。
創業概念通常運用在日常語言環境中,缺少學術探究的縝密性,存在一定的泛化傾向,這側面證明創業概念有著豐富的拓展性。這一概念不僅無法說清楚,同時其也具有眾多變化,馬克思將其稱為“實踐性概念”。幾乎全部學科都是一句自身關注的熱點話題,全面的關注創業,少有學科會積極去思考創業的基本理論與其自身的理論結構框架。甚至創業概念的界定都未嚴格遵從形式邏輯中有關“種查+屬”的方式來加以明確,而是以相對隨意的對比、舉例、描述等形式對其進行界定。這就讓創業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應用變成了一件存在危險隱患的事情,因為向學生講解創業知識,不僅沒有通過科學驗證,也沒有在實踐中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因此,高校實施雙創教育首先要確立的是實施具有探索性質的雙創活動,而不是常規性的商業貿易,要盡可能讓教師和學生從理論中獲得了解知識資本化的能力。
我國高等院校開展雙創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當代大學生雙創意識、能力及精神等,其屬性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但單純依靠理念的引導,無法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這些理想雖然是正確且值得宣傳的,但在實踐中卻存在許多問題,不能直接指出雙創教育的重點。對于高校所提倡的雙創教育,不管是普通性企業架構還是創新創業,功利性都只是最基礎的需求,核心需求實際上是知識資本化。全面開展雙創能力、企業管理知識的相關培訓,最大的問題就是阻礙了師生對知識資本化的理解,將學術探究、理論學習與雙創視為兩件獨立的事情,這極大程度的降低了高等教育為社會經濟建設的服務質量。高校雙創教育,應直面這一不足問題,努力明確知識資本化的重要地位,基于此來核心建設雙創教育體制與模式。
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較為合理的路徑,但這實際上不是高校的主要任務,而是應由各地政府部門來執行。高校基于這一目標廣泛開展雙創培訓過早的限制了學生的思想與創新意識,導致他們過多關注雙創的架構屬性,進而極大程度的降低了他們的勇氣。更關鍵的是,創新性的工作具有顯著的非功利性特征,一旦讓廣大學生將盈利作為雙創的目標,便會使其逐漸變成商業貿易中的一員。我國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立德樹人,這是近些年來所形成的共同認知。雙創教育作為高等教育根本任務的重要構成部分,需要轉變過去以創業推動就業的非公益思想。實施雙創教育不是為了讓大學生變成功利主義奴隸,而是要努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勞動,促進他們的全面健康發展。
從雙創教育模式的發展進程看,具備廣譜效應的雙創教育逐漸演變成商學院模式,但并沒有從根本上實現知識資本化。廣譜模式的雙創教育擴大了雙創教育覆蓋面積,但其質量卻有待提升。由于我國大部分高校目前沒有達到創業類高校的基本要求,同時還要努力擺脫商學院模式的弊端,這些問題的指向實際上就是怎樣構建符合現階段教育水平的雙創教育模式。因此,高校應通過確立高校雙創教育定位、明確知識資本化的地位、妥善處理知識資本與公益性關系等有效路徑,切實提高雙創教育實效性和質量,從而促進我國雙創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