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馨怡
(西藏民族大學外語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引言: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手機依托于網絡信息技術,可形成具有鮮明特征的媒體傳播方式。高校可通過手機媒體對思想政治內容進行傳播,將社會事件和時政熱點以多元化的信息內容對學生進行傳播,以滿足當前大學生的思想需求,進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開展。
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下,智能手機設備搭載計算機網絡技術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可為用戶提供廣播功能、電視功能、互聯網功能、報紙功能等,為人們的生活創造了便利條件。隨著手機設備的不斷發展,可將數字信息等進行立體化模式的構建,有效增加人機交互性。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性相比,其可通過設備對信息進行多形式化傳播,操作度較低,且體積較小便于攜帶。手機媒體傳播資源豐富,通過手機內部的推特設置,可保證對信息進行實時閱讀,同時用戶可通過手機媒體對消息進行編輯發布,將數字信息以動態模式進行發送,此種信息共享的模式,可有效提升用戶間的互動。
手機媒體作為新興的傳播方式,首先具有隨時性和隨地性,可為用戶提供在線閱讀和下載模式,方便用戶對信息進行實時查詢,消除了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限制。其次手機媒體可將各個平臺發布的信息進行分類管理,并將數字信息、動態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有機結合,通過媒體間的融合方式,可為用戶構建完整信息網絡體系。最后手機媒體可實現用戶主體化,用戶可通過自身的需求對信息進行自主選擇,可對社會實事進行及時發布,實現信息傳播的多向性和時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開展,可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正確引導,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一,當前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未能與社會動態進行有機結合,導致與高校學生的關注點不符,致使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興趣降低。手機媒體的出現,其基于便攜式智能設備對信息進行傳播,當前手機已作為學生生活和學習中必備品之一,學生可通過手機對信息進行實時查詢,教師在課堂上可有效利用手機媒體,對社會實事和時政熱點進行講解,滿足學生的思想需求。同時學生也可對教學知識點進行網絡查詢,通過網絡搜索出關聯性信息,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面,手機媒體也可為教師和學生建立溝通的橋平臺,方便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
第二,手機媒體的出現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進行豐富,有效改善傳統的說教式教學,將學生的被動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式學習。高校通過對手機媒體的應用,將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優化,在教師正確的教導下,對學生的思想發展進行有效引導,進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效率。
第三,當前網絡時代的發展,使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缺乏同學之間的交流,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找不到傾訴的對象,長時間將使學生的思想發生轉變,導致產生思想問題。在手機媒體的應用下,通過開放性平臺提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可通過手機媒體對社會事件進行分析,并將正確的思想理念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思想發展方向進行正確引導。
手機媒體出現人們提供信息閱讀的途徑,但其傳播內容的來源具有多樣化,信息的發布者易對信息進行主觀意識的編輯,為人們提供錯誤的思想導向,且發布內容碎片化,并對內容進行斷章取義,不利于人們對信息內容的正確獲取。當前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一般以理論知識為主體,將知識強行灌輸到學生的思想中,且學生在課堂上一般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需通過教師的正確教導才可對知識進行正確理解。但手機媒體的出現,使數據信息可進行多元化傳播,導致教學主體發生變化。學生可通過手機媒體對信息進行主觀性獲取,對傳統的理論知識教育形成一定的沖擊。手機媒體基于網絡技術而發展,其對信息具有兼容性,且各大平臺的不斷發展,使內容多元化,高校學生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對事情和問題未能形成正確的認知,導致在在對信息進行獲取時,易產生過主觀性接受的意識,對興趣內容進行獲取,缺乏一定的判斷能力。當平臺信息內容的真實性存在問題時,將對學生形成誤導,且信息可在學生之間進行高效傳播,不利于高校思想氛圍的形成,進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難度。
手機作為一種隱私性設備,高校可將思想政治內容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教育,在平臺建立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師通過手機媒體對信息進行傳播,使學生隨時隨地對思想政治內容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平臺中與學生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以線上教導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指引。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環境中,缺乏與外界的交流,易使學生產生自閉性心理,教師通過平臺構建虛擬環境,并使其成為學生受到壓力時的傾訴對象,及時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教師通過平臺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融入到學生集體中,并以學生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將學生的關注點進行分類總結,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對問題進行探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隨著網絡平臺數量的不斷增多,學生對信息的獲取途徑呈現多樣化,削弱主體平臺信息傳播能力,進而使學生對傳統平臺的關注度降低。當前高校學生應用主流信息傳播平臺一般包括微信和QQ 等,高校利用公眾號推廣的方式,將思想政治內容精準的推送到每一位學生的手機中,依據學生的關注度對內容進行更新,使學生養成閱讀高校公眾號的習慣,進而提升思想政治內容的傳播效率。高校可將社會事件進行深度剖析,對問題進行正反兩方面評價,保證評價內容的合理性和真實性,并通過公眾號的形式進行內容推廣。學生也可通過公眾號將自身對問題的看法進行評價,可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進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得到多途徑傳播。
當前大學生仍處于接受知識的階段,缺乏社會經驗,當對事件進行分析時,易代入主觀情感,未能做出合理性結論。同時當前手機媒體傳播信息具有多樣化,將事件問題的真實性進行分化,影響學生的判斷,部分事件具有明顯的輿論導向性,易對學生的思想形成錯誤引導,進而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為保證學生的思想正常發展,需將教育機制與自律機制相結合,從思想層面和行為層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加強對平臺的監管力度,對信息的合理性和真實性進行辨別,防止不良信息影響學生思想的形成。學校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應將積極思想代入到課堂教學中,并以學生為中心,普及思想的重要性,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教師可通過平臺建立相應的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并弘揚正能量,將社會主義發展理念以活動的形式對學生思想進行引導,以保證學生的思想可正常發展。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導可有效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識,但還需通過自律性來規范自身的行為意識,當遇見社會導向信息時,應對其進行多角度分析,并對問題的發展路徑進行預期規劃。當總結性信息出現時,通過與自身的預期發展路徑進行比對,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教師要提升學生對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以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基準,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讓學生進行自我檢討,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教師應對學生的動作行為進行規范,確保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相一致,使學生的個人素養得到提升。
當前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以學科成績和品行素養為主要教學任務,以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提升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的競爭力。高校應以教育為主體,構建校園文化系統,并將內容進行主旋律設置,以當前社會趨勢為導向,使主流思想得到價值體現。手機作為大學生的隨身物品之一,學校可通過網絡平臺對思想政治信息進行傳輸,并將思想政治內容結合主流信息進行多形式設定,以提升學生對內容的學習興趣。最后,高校還能舉辦相應的活動,使手機媒體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使學生可通過手機媒體對校園文化進行了解,同時校園文化也可通過手機媒體對學生形成思想引導,進而使高校的校園文化系統得到完善。
綜上所述,文章對手機媒體進行分析,并從積極層面和消極層面闡述手機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影響,并通過完善教育體系、將教育機制與自律機制融合、構建校園文化系統等對手機媒體的應用路徑進行優化,以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