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翔 蘇新宇
(長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多元文化主義”作為一個新的價值觀,越來越被理解為社會系統中共存、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多元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人類文化的多元起源、發展和趨勢”。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和人類思想的多樣化,社會的多元文化現實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因此,作為一種軟實力和軟意識形態,不同文化的存在和發展也會形成一種相互競爭,這必然帶來挑戰。2014 年3 月2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講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這表明多元文化的碰撞同樣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底蘊,而如何在多元文化交融進程中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成為極為主要的問題。多元文化交融環境的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生產要素的全球化配置與資本的國際性流動背后伴隨著文化的交流,經濟與文化的相互支撐、相互依托是多元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傳統社會向著現代社會的轉型進程中人們的價值觀念同樣發生著變化,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出現了多元化現象。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過分強調競爭與效率,對個人主義的過分追求等是我國目前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難題。
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既是知識傳播的中心,又是知識創造的搖籃。他們的思想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正處于多元思想文化交流的前沿。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看,社會多元文化模式的形成和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利弊。一方面,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多元文化主義的存在有利于吸收各種意識形態,利與弊相結合,有利于不斷學習先進文化,鞏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建設一個強大的文化國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格局必然導致文化領域的激烈斗爭,削弱我國的主導地位。多元文化主義對高校師生思想觀念產生了強烈影響,極大地影響了師生的價值選擇,使高校思想工作面臨巨大挑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迫在眉睫。高校思想工作必須從文化交流的層面把握自身規律,堅持一元論與多元論在內容上的辯證統一,增強戰略的開放性和民主性,增強方法的層次性和針對性。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擴大互相學習的包容性,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生命活力,堅持與時俱進的文化創新,讓青年學子們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多元文化交融環境下,高校對于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他還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繼承人和建設者的重要陣地,由此可以知道,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它能夠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保證國家的思想和價值觀能夠有序持續的進行下去。
人的思維形態具體如何,實際上會對人的實際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而青少年正是處于思維體系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而這個時候的學生假如能夠接觸到較為開闊的知識界面,開拓他們的視野,活躍他們的思維,形成較為強烈的自主學習體系。也就是說,假如青少年在這個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沒有受到正確思想的引導,那么就容易走向歧途,受到壞思想的帶領,做出危害社會的負面影響。特別是是在當前環境下,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形式的誕生,青少年對信息的接受變得容易的同時,也失去了對信息的合理性鑒別。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青年教師正迅速成長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主力軍,他們同樣受到多元文化主義的影響,價值觀的選擇將更加多樣化。青年教師和大學生有更多的共同話題,更多的交流,甚至成為朋友。教師的影響不容忽視,青年教師如果接受錯誤的價值觀,將對大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并通過言行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如果正確的值不占主導地位,錯誤的值將占主導地位。如果主流價值觀不扎根,非主流價值觀將殘酷增長,所以必須堅決、深入地同反馬克思主義思想作斗爭,做好高校的思想工作。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應當浮于表層,而是應當落實到實處。這也就是說,學校黨委以及黨建工作的總體設計,應當將其納入到工作范圍,做好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總體部署。除此之外,學校還應當在立足于宣傳黨的思想政治理論的基礎上,充分與學校其他課程理念相融合,完善教育內容和和高校工作機制。構建一個能夠承擔責任和義務的領導班子,積極與學校的黨員和教師進行思想上面的探討與交流。同時,應對學校老師進行階段性思想總結匯報活動,加大教師隊伍中的溝通與交流。在加強教師隊伍思想建設的同時,讓教師將言傳身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共同探討,解決學生中的思想領域問題。領導班子應了解工作隊伍當中的思想變化趨勢,以此作為加強部門思想工作宣傳建設的依據,深入各級單位的民主生活會,共同做好意識形態工作。
對于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本身來說,是否能夠構建優良的教師工作隊伍,從根本上提升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加強隊伍的工作能力,對于建設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可謂是無處不在,他同時也在學生面前樹立了榜樣。假如教師無法在正確價值觀和思想理念的引導下,對學生進行教育,那么帶來的必將是消極的教學成果以及人才流失的結果。由此可見,學校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高校教師隊伍的教育理念指導,擺正教師的思想認知,時刻與國家和社會站在一起,立足于社會現實做好學術研究,以求能夠從不同層面推進國家創新與發展。對此,應當建立健全教師評價體系,充分發揮教師在教書育人方面的價值作用,鼓勵教師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努力工作。
而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來說,包含的范圍大大擴大,例如黨團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輔導員等等人員,他們與高校思想工作之間的關系是直接的,息息相關的。在當前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下,面臨著國際發展的新形勢,學校應當堅持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能力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水平。這主要包含了四個方面:首先秉持著開放包容的寬容態度,加強與多元文化之間的交流,在立足本國政治立場的基礎上,對其他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其次應當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而后應當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建設之間的矛盾關系,辯證的看待,以社會意識形態引領教育工作;最后,自身還應當發揮榜樣作用,了解年輕人的特點,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讓年輕人真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秉持中國主流價值觀。
校園文化建設在營造良好校園氛圍,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環境的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重視校園的文化建設,大力推進校園文化的普及,優化校園文化環境,能夠為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思想意識提供有效的幫助。首先,學校可以在宣傳新聞和思想工作的方式上進行優化和創新,讓學生能夠在良好務實的校園文化環境當中得到正確的思想教育。在這種意識的基礎上,應當對學校自身創辦的報紙宣傳板以及學校廣播社等方面進行充分有效的利用,明確他們是優良校園文化的輸出窗口。在校園報紙的方面,學校可以設置相應的學生與教師專欄,充分反映學生與教師的工作生活,進行通報和獎勵機制,在全校師生面前樹立典范和榜樣。對于學校廣播來說,可以充分利用每次下課的課余時間,播報一些有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聞,是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中心的思想政治言論,能夠深入到學生的腦海中心,同時也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思想氛圍,傳播優良健康的思想文化。
對于先進政治思想步入高效課堂,最為主要的途徑便是通過讓學生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讓學生對思想政治有一定的了解和初步的認識。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寢室互聯網時代的迅速普及和大數據時代的爆發式分布,讓學生能夠多渠道的接觸的多元化的思想,但是也帶來不少的弊端。這時候能夠在其中繼續占據主導地位,學生思想體系的形成起著引領作用的,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莫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完善課程教學的內容,通過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來使學生真正領會到中國特色。教學內容應以教材為中心,以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時事政治事件為素材,使教材內容始終新穎、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在教學案例的選擇方面,根據當下社會問題焦點以及社會發展速度,對當下的政治時事熱點進行充分整合,并且積極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創新式的探討,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度,運用已學習過的知識體系,對社會問題交點 進行獨到的分析和思考。除此之外,高新技術在高效課堂的引入,需要高校教師充分重視其多媒體工具在教學實踐當中的作用,擴展學生的知識,吸引學生,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在新媒體迅速崛起并發展壯大的社會環境下,對社會言論以及輿論的引導性較強,并且也對原本的內在機制和展現形式進行了突破,有了深刻的改變。而對于當下的高校學生來說,生活與網絡的密不可分,新媒體也對學生的思維,價值體系和政治認知等方面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如何在學生的方面獲取學生的信任和興趣,創建良好健康的校園文化網絡平臺,建立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體系,在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當中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除了要創建一個良好的網絡平臺,高校還應當在建立網絡平臺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平臺的作用和價值,將學生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發布在平臺上,這也可以將學校所認可的思想政治理論放在其中,為高校開拓出一片有著勃勃生機的紅色的網絡平臺。同時學校也要不斷跟進時代發展的腳步,不斷優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話語體系。而且學校也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加強與當前新媒體的合作,例如時下最為火爆的微博平臺,加強對微博賬號的運用,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學生及時分享自己對于思想理論工作的認識。對于網絡平臺真的,新趨勢和新動向有一個確切的把握,構建一個學校可控制的,安全可靠的網絡陣地。加強網絡掃盲教育的力度,尤其是把網絡掃盲教育推廣到學校,推進課堂教學,提高青年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進一步完善輿論綜合防控體系,建立健全組織保障、輿論收集、分析判斷、突發事件預警、反應處置、總結評價等工作機制,有效加強和完善網絡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