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琳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明確樂山為全省7個區域中心城市之一,支持樂山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并鼓勵樂山市等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強調,要扎實推進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部署落地落實,一張藍圖繪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這為樂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樂山市將承關懷而奮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緊扣“旅游興市、產業強市”發展主線,堅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工作取向,突出“做大‘噸位、提升功能”主攻方向,加快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全省區域中心城市,奮力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為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作出新貢獻。
推進旅游興市,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
旅游是樂山市最大的比較優勢。樂山市將深化旅游發展“四篇文章”,加快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力爭到2022年,旅游總量超過1500億元。
一是堅持文旅融合。深挖名山、名佛、名城、名人資源,推進“只有峨眉山”實景演出、戰時故宮文物南遷遺址公園等項目建設,打響“文化樂山”“書香之城”品牌。持續辦好旅博會、茶博會、藥博會,辦好2019年第八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提升樂山旅游國際影響力。二是加快擴容提質。加快實施“峨眉南進”“立體禮佛”計劃,全面提升峨眉山“佛教圣地”、樂山大佛“佛國樂園”兩大核心景區品質。沿峨眉河布局一批健康養生、空中觀光等旅游項目,綜合開發張溝—四季坪旅游環線、烏尤壩—鳳洲島片區,建設大峨眉國際旅游度假區。三是推動景城一體。大力推進夜游三江二期、老城區歷史文化遺址重構等項目,建設“一湖五濕地”“三江六岸”景觀帶,豐富提升“游江、游山、游城”體驗。實行景區、城區旅游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功能分區、一體建設,加快推進全省旅游商品集散地建設,變“旅游城市”為“城市旅游”。四是實施全域旅游。加快打造“一環九組團”市域旅游大環線,著力提升旅游從業人員職業素養和市民好客度,營造放心舒心國際化旅游環境。深化與成都、宜賓等市(州)共建“大峨眉”旅游經濟圈,推動與西安、昆明等城市協同打造高鐵旅游聯盟。
推進產業強市,提升城市經濟支撐力
產業是經濟建設的核心和城市發展的基礎。樂山市將走好產業發展“四條路徑”,擦亮樂山產業發展“金字招牌”,為全省構建“5+1”現代產業體系作出貢獻。
一是做強總部基地。加快建設“一總部三基地”,聚力把樂山國家高新區打造為總部經濟聚集區,加快建設五通橋“全省循環經濟示范區”、犍為“全省臨港產業示范區”、夾江“全省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區”,推動企業總部向樂山高新區集中、生產端向“三基地”布局。二是培育龍頭企業。聚力做強德勝、和邦等傳統骨干型企業,做優永祥、紅華實業等高端成長型企業,推動“老樹發新芽”“新樹結新果”。推動企業梯次培育,抓大帶小培育一批領軍大企業大集團,培育更多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力爭到2022年,培育百億企業10戶以上。三是打造千億集群。確定多晶硅及光電信息、軍民融合等六大產業和數字經濟作為重點培育方向,打造“中國綠色硅谷”“植物保護產業集群”等特色園區,加快建鏈、補鏈、強鏈。力爭到2022年,培育千億產業集群3個以上。四是加快提升品質。加快實施“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發展戰略,搭建更多區域性、權威性檢驗檢測平臺,支持優勢產業企業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制修(訂)工作。力爭到2022年,培育省級以上名牌企業100家以上、標準化先導業態2個以上、企業標準“領跑者”5個以上,打造更多“樂山標準”的“國家隊”。
推進開放合作,提升城市輻射帶動力
開放是引領發展的重要動力。樂山市將進一步樹立“抓開放就是抓發展,謀開放就是謀未來”的理念,建設具有樂山特色的內陸開放高地,實現內外要素資源的大整合。
一是以“大交通”筑樞紐。實施新一輪交通三年攻堅大會戰,建設“兩航四鐵六高速”,推進樂山機場、雅眉樂自城際鐵路等項目,協同打造“綿陽—德陽—成都—眉山—樂山—宜賓”南北綜合交通中軸線和經濟中軸線。力爭到2022年,鐵路運營里程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均超過600公里,開通空中航線6條以上。二是以“大平臺”促合作。抓住川港合作層次提升的重大機遇,加快推進保稅物流中心(B型)、無水港等項目建設,共建以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產業為重點的成眉樂產業聯動區,建設與成都“有機融合、一體發展”的現代經濟集中發展區。三是以“大招商”添后勁。主動借力成都,有效承接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聚焦重點產業,全力招引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及行業前三強企業。力爭到2022年,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及行業前三強企業100戶以上。
推進環境營造,提升城市服務承載力
發展環境的優劣決定著一個地區發展的快慢。樂山市將堅持厚植良好發展環境,對癥下藥、靶向治療,不斷增強樂山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一是守護生態環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大戰役”,實施“綠秀嘉州”行動,常態開設“環保曝光臺”,爭創獨具“綠色打底、山河為骨、文化為魂、以人為本”的特色國家公園城市。力爭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空氣環境質量優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提升社會環境。深入實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對標補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總投資510億元對標補短項目107個,辦好“心連心”服務熱線,全覆蓋打造“15分鐘公共服務圈”,全面推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硬仗。三是優化營商環境。積極穩妥推進“專線供電”“直供電”試點,建設全省水電消納產業示范區,加快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著力優化市場準入、跟蹤服務等方面工作,營造寬松有序的投資環境,構建“親”上加“清”的新型政商關系。(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