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四元
(揚州新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江蘇 揚州 225000)
金灣路位于揚州市江廣融合區域核心區,北起啟揚高速雙溝互通,南連滬陜高速杭集南互通,是揚州市總體交通規劃“五橫七縱”快速路網體系的一縱,也是城市東部地區南北向的第一條快速集散要道。金灣路主線為一級公路兼顧城市快速路,斷面采用一級公路城鎮斷面并主輔分離,計速度80 km/h;輔道為城市次干路,設計速度40 km/h;道路紅線寬度60 m。金灣河大橋為金灣路主線和輔道跨越金灣河的通道,經方案比選,主橋采用造型簡潔流暢、經濟合理、技術可靠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橋梁面積約12 100 m2,見圖1[1-6]。

圖1 主橋效果圖
橋梁跨徑布置是橋梁總體布置的關鍵,合理的跨徑布置對節約工程造價、降低施工難度、提升橋梁景觀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金灣河橋址處與金灣路斜交24°,現狀河寬約185 m,河道北側無堤防,岸邊為高地、圍墻。河道南側現狀有堤防,堤防迎水坡至河道有約45~65 m寬的河灘。金灣河為等外級航道,但沿線碼頭船舶規模大于等外級航道標準,根據揚州市航道管理處要求,需考慮擬建橋位處上游油庫、砂石建材等大中型碼頭船舶通航的要求,橋梁通航尺寸取30 m×4.5 m(寬×高),設計最高通航水位5.43 m。根據防洪影響評價結論,橋梁水中可設墩,橋墩須與水流方向平行,主橋跨徑布置為60m+100m+60m,見圖2。

圖2 總體布置圖(單位:m)
根據道路橫斷面車道布置要求,主線為雙向六車道,輔道為雙向四車道,并布置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主輔分離,設置中央分隔帶和側分帶。由于橋梁斜交角度較大,且上部結構采取斜橋正做,單幅橋梁寬度不宜太大,橋梁斷面采用分離式兩幅橋布置,單幅橋寬27.5 m。為減小懸臂澆筑節段重量,每幅橋又分成兩個單箱單室斷面分別懸澆,中間懸臂相鄰處設20 mm變形縫通過橋面鋪裝連成一體。中央分隔帶及側分帶寬度同兩側道路接線段設置,橋面布置沿道路中心線對稱,雙向2%橫坡。
金灣河大橋主橋上部結構采用60m+100m+60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本工程單幅橋寬27.25 m,采用掛籃懸臂施工,為減小懸澆節段重量,采用兩個單箱單室斷面分別懸澆。為減小掛籃施工難度,采用直腹板形式。
箱梁中支點高5.8 m,高跨比1/17.24;跨中梁高2.5 m,高跨比1/40,跨中梁高與支點梁高之比為0.43,邊跨與中梁高對稱,梁高按二次拋物線變化。箱梁墩頂設置橫梁,中橫梁正交布置,端橫梁斜交布置,中跨跨中設橫隔板,中橫梁及邊墩附近底板設永久人孔。每個箱室中支點和邊支點均設置雙座,橫向間距5.0 m。箱梁0#節段長度為12 m,對稱懸臂澆筑部分共分為11個節段,節段長度3.0~4.5 m,合龍段長2.0 m,全橋共設置二個邊跨合龍段和一個中跨合龍段,邊跨支架現澆段長8.9 m,見圖3。

圖3 箱梁截面尺寸(單位:mm)
箱梁縱向設預應力鋼束,按全預應力構件計算。橫向及豎向不設預應力,橋面板按鋼筋混凝土構件設計。縱向預應力采用ΦS15.2高強度低松弛鋼絞線,標準強度為1 860 MPa,錨固體系為群錨體系,預應力均采用真空壓漿工藝,見圖4。

圖4 預應力布置圖(單位:mm)
預應力連續梁縱向計算采用橋梁博士軟件建立有限元模型進行分析。計算模型按照施工步驟模擬,考慮臨時固結、掛籃前移、混凝土澆筑、轉移錨固、合龍、體系轉換等過程。主梁縱向按全預應力構件設計,考慮恒載、預應力及其次內力、收縮徐變、汽車和人群活載、溫度作用和不均勻沉降以及施工荷載等效應。計算時按設計規定的掛籃重量和錨固位置準確模擬施工過程;非線性溫度效應按現行規范計算;基礎不均勻沉降考慮了中墩2 cm、邊墩1 cm。
總體計算結果表明,正常使用狀態頻遇組合下控制斷面壓應力大于1.8 MPa,標準組合下最大壓應力在15.6 MPa左右,見圖5~圖9。

圖5 正截面最大抗力及對應內圖包絡圖(單位:kN·m)

圖6 正截面最小抗力及對應內圖包絡圖(單位:kN·m)

圖7 頻遇組合最小正應力狀態(單位:MPa)

圖8 頻遇組合主應力狀態(單位:MPa)

圖9 標準組合最大正應力狀態(單位:MPa)
可見本橋采用C50混凝土,箱梁滿足全預應力構件設計要求,關鍵斷面應力有一定安全儲備。
金灣河大橋工程橋梁建設規模大,工期緊,涉及到臨時固結、掛籃懸臂澆筑、支架現澆等多項關鍵技術。施工前須做好前期計劃,編制完整的施工組織計劃和專項施工方案,并組織專家評審。在施工過程中做到嚴格控制,確保工程質量。
連續梁懸臂施工時永久支座不能承受施工過程中產生的不平衡力矩,施工時需采取可靠的臨時固結措施,用以抵抗懸臂澆筑施工時產生的不平衡力矩,以保證T構施工安全。
本工程最大懸臂長度為49 m,且橋墩與梁體斜交設計,墩頂無設置臨時支座的條件,故在0#塊與承臺之間設體外臨時柱。
本工程體外臨時固結采用Φ630×10 mm鋼管內填C40混凝土,橋墩每側各2根,距支座中心線距離4.5 m,鋼管柱橫向位置與箱梁腹板位置對應。鋼管頂底面通過鋼墊板焊接錨固鋼筋錨入混凝土內。每根鋼管柱內設標準強度為1 860 MPa的Φs15.2 mm鋼絞線10根,鋼絞線下端作為錨固端錨入承臺,上端作為張拉端錨在梁體頂面,鋼絞線張拉控制應力為1 395 MPa。另外,在墩頂支座每側設置36根直徑32 mm螺紋鋼作為安全儲備。
經過實例驗證,本工程臨時固結設計安全可行(見圖10)。在體外臨時墩中適當的采用預應力,將不平衡彎矩產生拉力轉變為壓力,不僅可以充分的利用混凝土的受壓承載力,還可以減小鋼管柱的錨固長度,降低了因受拉錨固破壞造成的風險。

圖10 臨時固結立面圖(單位;mm)
本工程主橋采用掛籃懸臂施工,每個T構共有11個懸澆節段,長度3.0~4.5 m,最大節段重量約138 t。根據金灣河大橋結構特點考慮和工期安排,配備8套16個掛籃同步進行懸臂澆筑施工,左右幅同步施工,節省了工期。
本工程掛籃采用三角形掛籃設計,主要由角形組合主桁梁、行走系統、底籃及模板系統、懸吊系統、錨固系統及工作平臺六大系統組成。掛籃工作系數小于0.4,單個掛籃設計自重46.2 t,采用雙拼40號工字鋼作掛籃主桁主縱梁。掛籃使用前按照1.2倍最大節段重量進行預壓,實測最大變形16 mm,滿足規范要求并消除了非彈性變形。
掛藍施工每節段箱體混凝土采用一次澆筑完成,混凝土灌注順序為:底板→腹板→頂板。灌注時同一T構兩側掛籃、同一掛籃的左右兩側對稱地進行,由懸臂端向已澆梁端進行(見圖11)。混凝土養護達到規定條件后及時按設計要求張拉懸臂鋼束。

圖11 掛籃施工
連續梁合龍段施工結束后完成結構體系轉換,是主梁施工的關鍵工序,合龍的順序和合龍溫度直接影響橋梁的安全和受力性能。按照連續梁受力特性,一般合龍順序為:先邊跨合龍→再拆除中墩臨時固結體系→最后中跨合龍。
合龍前應在溫度適合時采用體外勁性骨架將合龍口鎖定,并對預應力合龍束臨時張拉,完成鎖定。鎖定后綁扎鋼筋,適時澆注混凝土。待合龍段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拆除鎖定骨架,依次對稱張拉頂板合龍束、底板合龍束,先拉長束,后拉短束。臨時張拉的合龍束應放松后重新張拉至設計噸位。
合龍施工期間應觀察合龍段兩端標高情況,如果標高與線型控制不符時,可通過配重作相應調整。臨時鎖定和混凝土澆筑應選擇在夜間溫度較低時進行,澆筑后及時采取保溫措施進行養護,達到設計要求時先張拉部分預應力束,養護達到齡期再全部張拉。
由于橋梁在施工時環境溫度、施工荷載的差異,以及測量誤差等會導致橋梁實際受力及線形偏離設計目標,使得橋梁合龍困難,成橋線形與設計不符。所以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對橋梁結構狀態加以監測和控制,以保證橋梁施工的安全、順利合龍以及結構內力成橋線形符合設計要求。
本工程主橋施工監控采取了監測與控制相結合的技術手段,通過“施工→測量→計算分析→修正→預告→施工”的循環過程,對橋梁內力及線形進行監控。通過分析每個節段施工中混凝土澆筑、預應力張拉和掛籃前移時的變形,計算出施工預拱度,以此來確定該梁段施工時的立模標高。內力監控則是通過在主橋關鍵截面關鍵位置埋設應變計,通過應變計監測每個施工階段橋梁內力情況,確保結構受力處于全范圍。
施工過程中還對主墩沉降進行觀測,成橋后主橋線形平順,橋梁內力與理論值吻合,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見圖12。

圖12 西幅橋成橋標高(單位;m)
揚州市金灣河大橋通過方案比選,主橋采用60 m+100 m+60 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總體設計經濟合理,技術可靠;施工便捷安全,進展順利。目前該工程已建成通車,運營狀況良好,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也為揚州同類型橋梁的建設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