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越南特派記者 趙覺珵 楊升
在河內“西湖”南岸的柳街坊,有一幢14層的白色紅頂高樓分外顯眼,這里是越南政府的官方智囊——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以下簡稱“翰林院”)所在地。作為一家被越南官方明確列在政府機構名單之中的研究院,1953年成立的翰林院不僅承擔了學術研究任務,也為越南決策層在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提供智力支持。越南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研究機構也設在這里。據介紹,中國研究院是翰林院數十個研究院(所)中唯一以國家命名的分支部門,足以見得越南對越中關系的重視。近日,《環球時報》記者來到翰林院,對越南這家權威學術機構一探究竟。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翰林院是在一個周五早上,只見院門口的棕色大理石碑上印著翰林院的名稱和徽章。大樓內的裝飾十分簡潔,淡青色的地磚、白色吊頂和辦公室的塑料門,令人聯想起十多年前中國的裝修風格。在樓內的各個研究所中,布置最講究的是會議室,普遍都擺放有越南前領導人胡志明的半身石膏像。在石膏像的背后懸掛著一塊紅布,上面綴有金色的鐮刀斧頭和五角星兩個徽章,最上方是一條橫幅:“越南共產黨光榮萬歲。”
在高校和研究機構體量均較小的越南,獨占一座高樓的翰林院設有30余個分支部門,研究范圍涵蓋經濟、民族、文學、歷史、法律,也包括多個國家與地區研究中心。
翰林院的名字在過去幾十年中發生過多次變化,2013年,其名稱正式定為“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與之相匹配的是,越南的另一個機構更名為“越南科學技術翰林院”。作為與中國有深厚歷史淵源的鄰國,翰林院的更名也被普遍認為受到儒家文化影響。
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越南問題專家趙衛華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在1905年之前,越南是使用漢字的,越南人對于“翰林”的稱呼并不陌生,其古代也設有翰林與翰林院。在與多位越南學者討論這一改名的緣由后,趙衛華認為,在中國明朝,翰林院是皇帝的咨詢機構,越南翰林院的改名也是想強調其為越南黨和政府提供咨詢的作用和角色。“翰林院在越南是正部級單位,研究人員都是公務員。”趙衛華對記者說,他在與翰林院學者的交流中發現,該機構不少觀點和建議確實出現在了越南官方的相關政策之中。此外,翰林院也在國際交往中十分積極,尤其與美國、東南亞地區的學術機構交流頻繁。
翰林院唯一以國家命名的研究院——中國研究院——位于大樓13層。這里設有歷史文化研究室、中國政治研究室、中國對外關系與安全研究室、中國社會經濟研究室等多個研究部門,還設有專門的小型圖書館和期刊雜志閱覽室。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環球時報》記者發現了不少“大部頭”的中文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編年史、中國百科大辭典、漢語方言大辭典等。雖然中國研究院所在的樓層面積不大,但從上述部門設置來看,該機構對中國問題的研究領域可謂“五臟俱全”。
中國研究院外事秘書阮映順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院內目前共有工作人員50多人,其中研究人員30多人。研究人員基本都有在中國的留學經歷。
中國研究院前院長杜進森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中國研究院有三大研究方向:中國歷史文化、中國當代問題、越中關系,其中中國當代問題是研究重點,改革開放則是重點中的重點。杜進森解釋稱,之所以如此設置,其邏輯是希望通過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去加深理解中國當代問題,從而推動越中關系發展。
“必須承認,由于一些歷史遺留問題,越中依然存在分歧,但雙方已經展示出管控分歧的能力,不會影響兩國關系的正常發展。”杜進森表示,越中關系一定會繼續健康穩定發展,期待雙方進一步加強務實合作,尤其是雙方民眾之間“看得見、摸得著”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