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在您看來,什么是“越南模式”?
杜進森:越南沒有將自己的發展模式定義為“越南模式”,這是國際媒體這么說的。我們將1986年以來的一系列改革稱為“革新”。事實上,越南還處于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很難講已經有成熟的發展模式。如果必須要概括越南的革新,那就是內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外部加強融入國際社會。
環球時報:能否介紹一下,越南如何開啟了革新?
杜進森:大背景是美國對越南實施禁運。當時,越南依然堅持從蘇聯學來的計劃經濟,但民眾生活比較困難。越南領導人看到了這種情況,他們認識到,“如果沒有革新,越南就沒有出路”“老路走不通了,一定要走新路”。
1986年,越南共產黨召開六大,拉開革新的大幕,開始在國內尋找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來解放生產力的方式。越南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制,出臺“第三計劃”以支持工業發展,對價格、工資、貨幣進行同步改革,這些措施讓生產力一步步得到解放。1995年后,越美建交,美國解除禁運,這讓越南有機會融入地區和國際社會,經濟也開始快速發展。通過革新,以前的糧票、布票如今早就進了博物館;作為一個農業國,越南過去國內大米不能自給自足,現在已成為主要大米出口國。
環球時報:國際輿論近日熱議朝鮮可以效仿“越南模式”,特朗普等美國高官也頻頻提及。您對此怎么看?
杜進森:今天的朝鮮與越南革新的第一階段(1986年-1995年)情況很相似——朝鮮也面臨制裁、禁運,國內實行計劃經濟。我想,朝鮮領導人此行訪問越南一定會有很多啟發:在國際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如何從內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來解放生產力。
越南革新的經驗顯示,一方面最高領導人需感受到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百姓希望提高生活水平,這些因素結合起來才能推動國家變革。朝鮮目前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從上至下都有發展需求。
事實上,朝鮮現今的起點比1986年的越南高。當年,越南很多在戰爭期間被破壞的基礎設施未完成重建。如今,朝鮮的基建基礎比較好。此外,朝鮮的旁邊有中國和韓國,一旦它選擇開放,會得到很多投資與資源。
環球時報:越南革新與中國改革開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杜進森:我認為,在改革措施實行之初,中國要比越南幸運,外部環境也要好得多。中國本身有龐大的統一市場,可以實現規模生產,也有很多華僑華人支持和幫助。
兩國選擇的路徑大體上是一樣的:在政治上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經濟上發展市場經濟,越南稱為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文化層面上堅持先進文化,中國是和諧社會,越南是公平社會。
越南對于中國的模式是借鑒,并非盲目照搬。最近,中國領導人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我就把相關信息反饋給翰林院院長阮光瞬。越共十二大文件中強調私營經濟的作用,但私營經濟在越南經濟中的份額只有8%,而中國民營經濟比例達到60%以上,越南需要借鑒中國在這方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