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說起越南革新,外界會經常提及,它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有很多相似之處。革新之初,越南是否借鑒了中國的經驗?兩國的改革有何不同?
武大略:從時間上來說,中國改革開放比越南革新早得多。然而,1978年至1990年期間,越南并沒有學習中國的發展模式,因為那時候兩國在邊境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盡管如此,當時作為翰林院世界經濟研究院院長的我已經看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成績,并提交了相應的報告。那時候,越南內部對中國的經驗存在不同觀點,有人認為,中國實際上是在走資本主義路線,也有人認為,這條道路比較好。
環球時報:您認為,越中兩國的改革措施有何不同?
武大略:除了中國開始改革的時間更早,相關政策也更具有延續性。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對這項事業的指導持續了十多年時間,這保證了中國堅持走改革開放道路。但是越南從1986年革新開始后,領導人輪換較多,政策變動也比較大。
另外,中國改革力度更大,比如較早地開放沿海地區,并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等經濟特區,如今更是將海南作為自由貿易區。相比之下,越南至今還沒有一個經濟特區。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待革新之初的越南與現在的朝鮮,狀況有相似之處嗎?
武大略:越南和朝鮮的經濟體系不太一樣。越南以前一直都是農業國,后來才發展旅游業和一些小型手工制造業,并且十分依賴國際貿易。相對而言,朝鮮的工業比革新初期的越南發達,所處的地緣環境也比較特殊。
越南也曾遭到美國禁運制裁,但程度遠比不上美國對朝鮮的制裁力度。1975年完成統一后,沒有西方國家援助的越南能獲得來自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幫助,因此我們依然延續了經濟增長。而朝鮮現在所處的國際環境狀況更為嚴峻。
我認為,朝鮮不應按照某個具體國家的模式去發展,必須要走出自己特色的道路。如果說越南從貧窮到發展的道路能給予一些經驗,那么就是要把市場經濟的大門打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
環球時報:作為同樣與美國發生過戰爭的國家,越南在與美國的相處中是否有什么經驗可讓朝鮮借鑒?
武大略:越美關系的轉變出現在1991年以后。當時的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復雜的變化——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對抗的冷戰結束。越南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就不存在和美國對抗的必然原因。1995年,越南和美國建立外交關系,從彼此敵對的國家變成互利互惠的合作伙伴。
無論是戰爭還是合作,說來說去都離不開一個利益關系。越美戰爭是越南為保衛國家的主權和獨立,而選擇與美國合作也是由于越南在革新后發現,和美國的經濟交往有助于越南的經濟發展。事實上,從越中兩國的經驗來看,如果想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和美國改善關系是必要前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