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生
【摘要】目的:比較選擇不同吻合方式的腹腔鏡輔助方案在右半結腸切除術當中應用的效果分析。方法:選擇我院在2017年6月到2018年9月收治的102例結腸癌患者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平均為51例,對于觀察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應用結腸側側吻合術,對照組則選擇采用結腸端側吻合術,評價并比較兩組手術的效果。結果:對兩組患者手術治療的情況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等角度都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手術以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7.84%(4/51),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9.41%(15/51),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臨床治療結腸癌的過程當中,為患者選擇采用側側吻合術為主的右半結腸切除術進行治療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關鍵詞】不同吻合方式;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969.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2-006-02
現如今結腸癌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病癥,對于結腸癌進行治療采用手術進行是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案。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采用腹腔鏡結腸癌手術方案進行結腸癌的治療已經有了很多年的歷史,并且手術治療方案也越來越加成熟,能夠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提供良好的預后。在腹腔鏡輔助下右半結腸切除術存在一定的操作難度,主要是因為患者解剖結構比較復雜[1]。操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幫助患者將右半結腸切除,還需要對于右半結腸引流區域的淋巴結進行清理。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不斷的延伸和發展,采用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對患者結回腸的端側吻合和側側吻合是比較常用的吻合術。本文針對于此分析這兩種吻合方式應用在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當中的效果,并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的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擇我院在2017年6月到2018年9月收治的102例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同時按照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平均為51例。本文觀察組患者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最大年齡70歲,最小年齡24歲,平均年齡(45.8±10.4)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最大年齡為67歲,最小年齡23歲,平均年齡(46.7±10.4)歲。本文兩組患者術前均被診斷為結腸癌,患者腫瘤進行TNM分期,均為Ⅱ期和Ⅲ期患者。本文排除存在有并發急性腸梗阻的患者,排除結腸處,存在多處原發癌患者,排除無法耐受腹腔鏡手術的患者,排除手術當中發現腹腔存在廣泛種植轉移或者腫瘤腹水的患者。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并且符合倫理委員會的標準。采用統計學軟件檢驗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兩組患者之間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手術之前常規對患者進行腸道準備,為患者進行各項檢查,嚴格的為患者遵循結腸癌治療指南和相關規范進行處理。對患者全身麻醉以后,為患者選擇仰臥位,使雙下肢分開,為患者建立氣腹,氣腹壓力維持在12~14mmHg。為患者選擇無孔法進行手術,手術過程當中,對患者的腹腔鏡探查,了解患者盆腔臟器是否存在轉移結節,并且調查腹水狀況,對患者相應的腸段進行檢查,尋找原發病灶的位置,并明確患者腫瘤的位置和大小,對于周圍的臟器組織的關系和腸系膜淋巴結狀況進行分析,對于腫瘤對應的成型模進行標記,標記病灶的位置,并且確定相關的接觸范圍。在對病灶進行定位的過程中,可以對患者進行術中纖維鏡檢查,術前通過腸鏡應用納米碳進行標記,對于腫瘤進行精準的定位。采用超聲刀沿著患者的結腸血管而進行投影,打開系膜解剖回結腸動脈、靜脈向上尋找,解剖腸系膜靜脈,以便于對周圍淋巴結的脂肪組織進行清掃,在右側切斷回結腸、右結腸和患者的結腸中動脈右分支,繼續沿著患者的腸系膜上靜脈外科干右緣自下向上,對于患者的右結腸系膜后葉切開[2]。同時沿著Gerota筋膜、胰頭十二指腸前筋膜對于結腸系膜前后葉進行完整的切除,對于系膜內淋巴脂肪組織進行清掃,打開胃結腸韌帶,切除右側大網膜,打開升結腸右側側腹膜,對于患者的肝結腸韌帶切斷,并且對于右膈結腸韌帶切斷,游離患者的升結腸和患者的結腸肝區。在患者的上腹部正中進行小切口,體外切除右半結腸,包括腫瘤、結腸系膜和足夠的腸段,需對切口進行保護。本文的對照組患者進行回結腸腸端側吻合,觀察組進行回結腸腸側側吻合,切割閉合器,關閉殘端。這兩組患者的吻合口均進行加固縫合,關閉系膜,并為患者放置引流管。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研究對象的相關手術情況進行觀察,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和術中出血量,評價并比較本文兩組研究對象的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兩組研究對象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值檢驗計量資料,兩組數據的差異性采用P<0.05表示差異明顯,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注:本文采用統計學軟件為IBM SPSS25.0。
2結果
對兩組患者手術治療的情況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等角度都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手術以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7.84%(4/51),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9.41%(15/51),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情況請參見表1所示。
3討論
在腹腔鏡下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對患者進行治療,術中的應激反應相對較小,患者術后出血少,而且不會有較長的住院時間,能夠促進患者更快的恢復,所以臨床優點眾多,值得推廣使用,是一種微創治療方案。腹腔鏡對于患者進行探查,能夠體現出腹腔鏡的優勢所在,但是對于右半結腸進行切除的過程中,推廣的難度不如左半結腸切除術那樣廣泛,這主要是因為患者自身解剖結構的因素,再加之患者手術要求較高而導致[3]。
為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術中所涉及到的組織和器官眾多,血管也比較多,所以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使患者出現大出血。特別是單切口中間入路,在治療過程當中容易使施術者面臨著較大的心理壓力。腹腔鏡治療的主要優勢體現在能夠對血管根部進行游離,而且可保證被臟層筋膜所包裹的結腸系膜的完整性,更不可充分暴露營養血管并進行結扎,治療過程當中,可以全面的是結腸系膜得以切除,操作相對較為簡單。傳統開腹手術的治療優勢是解剖平面容易掌握。在治療的過程中采用以尾側為入路的治療方案,如果在治療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可以立即轉向以中間為入路的混合入路,并且進入Toldt間隙,可逐漸的向外側轉移,并且朝著頭側拓展,一直到十二指腸指腸的水平段,然后轉換為中間入路。在游離的間隙當中,手術的事也不存在遮擋,在患者的臟腹膜、壁腹膜之間能夠實現銳性游離,游離的速度相對較快,而且相應的鈍性成分較少,符合腫瘤治療的原則。
此外,如果腫瘤侵犯患者的十二指腸,這種治療方案能夠有效的對于相關狀況加以探查,在不接觸腫瘤的前提之下,也能夠對患者進行病情的確診,可有效的對于回結腸血管進行處理,手術時間相對更短。給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我們堅持腸系膜上靜脈的血管解剖,并且對于淋巴結進行清掃。全結腸系膜切除是新的理論,所以在手術過程當中,必須對于胃網膜右靜脈熟悉,了解患者的相關解剖結構,手術過程當中務必要仔細操作,避免出現意外出血。所以需要在各種治療原則不變的前提之下,采用小腸系膜根部入路的手術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更加體現出腹腔鏡手術的優勢,還能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而分析吻合方式,通過結果可以得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照組而言更好,因為端側吻合一般常規應用國產管狀吻合器,受到型號的限制,吻合口的寬度是保持固定的,吻合組織量受到腸管管壁的影響,容易導致吻合口張力過高,手術當中也不容易發現活動性的出血,所以存在有一定的局限。吻合口一旦出血,會存在,有后期吻合口瘺等多種不良狀況,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吻合口狹窄。對于吻合口狹窄,現如今沒有規范的診斷標準,在對于腸梗阻病例進行復查的時候,發現吻合口近端腸管擴張明顯,均經過保守治療,得到了病情的轉歸,但從總體治療結果而言,還是說明側側吻合更加適合腹腔鏡輔助下右半結腸切除術的應用。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結腸癌的過程當中,為患者選擇采用側側吻合術為主的右半結腸切除術進行治療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方琨,陳修濤,謝慧臣.不同吻合方式在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中的療效比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8(10):782-785.
[2]王志強,李俊卿,王振斌,薛洪范,石學濤.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吻合方式與胰瘺和膽瘺發生率的相關性研究[J].腫瘤防治雜志,2001(03):314-315.
[3]陳紹禮.潰瘍病胃大部切除吻合方式選擇及評價[J].醫學綜述,2003(0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