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亞靜


【摘要】目的: 研究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采用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以往在我院就診的80例出現腦轉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0例。對照組實施同步放化療治療;治療組采用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87.5%,高于對照組的60.0%;僅出現3例并發癥,少于對照組的10例;護理前后疼痛程度VAS評分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數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采用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可以減輕疼痛的同時減少相關并發癥,從而使治療效果提高。
【關鍵詞】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全腦放療;靶向治療
【中圖分類號】R730.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2-053-01
非小細胞肺癌已經成為近年來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肺癌類型,該類患者在病情發展和治療過程中,發生腦轉移的幾率在25%左右[1]。本文研究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采用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匯報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80例出現腦轉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56-83歲,平均69.2±6.5歲;男性24例,女性16例;肺癌病史1-13個月,平均4.6±0.8個月;腦轉移時間1-5個月,平均2.3±0.5個月;腺癌28例,鱗癌12例;治療組患者年齡54-82歲,平均69.4±6.6歲;男性22例,女性18例;肺癌病史1-15個月,平均4.8±0.7個月;腦轉移時間1-5個月,平均2.1±0.4個月;腺癌26例,鱗癌14例。數據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同步放化療治療,具體方案為,應用8mVX的射線對患者的全腦進行照射,每星期治療5次,每次照射劑量為3Gy,共計接受照射劑量為30Gy,連續治療時間控制在兩個星期,在化療開始的第1天,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給予紫杉醇和培美曲塞,給藥劑量標準為175mg/m2和500mg/m2,在化療周期的第1-3天,通過靜脈滴注方式給予順鉑,給藥劑量標準為25mg/m2, 每個療程的間隔時間在四個星期, 共計治療3個療程。治療組采用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方案進行治療,應用8mVX的射線對患者的全腦進行照射,每星期治療5次,每次照射劑量為3Gy,共計接受照射劑量為30Gy,連續治療時間控制在兩個星期,同時通過口服方式給予厄洛替尼,每次150mg,每天一次,或口服吉非替尼,每次250mg,每天一次。
1.3觀察指標
(1)治療總有效率;(2)并發癥情況;(3)護理前后疼痛程度VAS評分。
1.4評價標準
治療效果:顯效:治療后病灶完全消失,四個星期內沒有發現新生病灶;有效:治療后病灶體積的縮小程度在50%以上,且4個星期內體積沒有繼續增大;無效:治療后病灶體積的縮小程度不足50%, 或進一步增大,或患者死亡[2]。
VAS疼痛程度評分: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為0分,分數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重,0分為無痛[3]。
1.5數據處理方法
P<0.05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數據。
2結果
2.1治療總有效率
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更為理想,具體數據見表1。
2.2并發癥
治療組僅3例,對照組10例,比例分別為7.5%和25.0%,有統計學意義(X2=4.46,P<0.05)
2.3護理前后疼痛程度VAS評分
以治療組改善效果更為明顯,具體數據見表2。
3討論
目前,臨床上對出現腦轉移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例進行治療的方法有很多,以手術、放療、化療、靶向藥物治療最為常見。隨著近些年來全腦放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其在臨床上的使用范圍也在不斷的拓寬,相關領域所進行的研究顯示,靶向藥物治療技術在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較為顯著[4]。靶向治療的同時配合進行全腦放療, 可以使患者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改善,對藥物的進入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厄洛替尼屬于喹唑啉類衍生物類藥物,吉非替尼屬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類藥物,二者都屬于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對腫瘤病灶的轉移起到有效的阻礙作用,使生長速度減慢, 最終導致癌細胞迅速凋亡[5]。總之,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采用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可以減輕疼痛的同時減少相關并發癥,從而使治療效果提高。
參考文獻
[1]林珊,韓波, 高純子,等.Iressa 與放療同期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臨床效果及對表皮生長因子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32):21-24.
[2]金福軍,曾川,張獻全.全腦放療聯合靶向藥物與單獨全腦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療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6,9(4):366-371.
[3]張波,蘇勝發,歐陽偉煒,等.放化療聯合腦轉移瘤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癌癥防治雜志,2016,8(1):22-26.
[4]高紹英,李鵬龍,呂建輝.放化療聯合腦轉移瘤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3):134-135.
[5]胡潺潺,連相堯,朱翠敏,等.厄洛替尼對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細胞 PC14/B 侵襲轉移能力的抑制作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6,32(12):111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