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忠和 楊濱海 崔曉輝 郭慶敏
【摘要】肝硬化是多種病因所致的慢性、進行性肝病,消除病因、對抗炎癥損傷、抗纖維化治療,應貫穿病程始終。
【關鍵詞】肝硬化;消除病因;對抗炎癥;抗纖維化治療
【中圖分類號】R7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2-249-01
肝硬化是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的,以肝組織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和再生結節為組織特征的慢性、進行性肝病。在其發展的慢性過程中,有許多因素的參與,針對其致病的各個環節,打斷疾病發展中的鏈條,將有利于扼制肝硬化進展。
1病因治療:
目前導致肝硬化的病因常見于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損壞、藥物或化學毒物、免疫性疾病、循環障礙、營養障礙、膽汁淤積、寄生蟲感染、遺傳和代謝性疾病、其他原因不明,針對不同的致病因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可使病情明顯改善。但是有些雖病因明確,仍缺乏理想控制手段,其中病毒性肝炎是治療較為棘手的問題之一,因為目前的抗病毒治療,僅僅是抑制了病毒的大量復制,難以將其從體內徹底清除,而長時段藥物應用,又可致耐藥性的產生。目前對乙型病毒性肝炎,常以恩替卡韋、替諾福韋酯作為一線選擇,因其具有高耐藥屏障,其中恩替卡韋的5年耐藥率為1.2%,替諾福韋酯目前尚未檢測到相關耐藥,但長期用藥會帶來腎功能損害可能。過去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療比乙肝肝硬化困難,標準方案是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但干擾素不良反應多發,甚至可加重病情引起肝衰;蛋白酶抑制劑可取代干擾素,對丙肝的抗病毒治療,目前該類藥在我國的上市,改變了丙肝患者的預后,經過規范治療,70%-80%患者丙肝病毒可得到控制1;靶向抗病毒治療藥物的問世,將徹底改變乙肝、丙肝難以治愈的難題,是目前研究的方向。
2針對肝硬化發展環節治療:
肝硬化發展的基本環節是肝細胞壞死、再生、肝纖維化和肝內血管增殖、循環紊亂。肝細胞變性、壞死,引起炎性細胞的浸潤,炎癥等致病因素激活肝星形細胞,膠原合成增多,降解減少,沉積于Disse間隙,導致間隙增寬,肝竇內皮細胞下基底膜形成,致肝竇毛細血管化,肝竇內物質穿過肝竇壁到肝細胞的轉運受阻,直接干擾肝細胞功能,導致肝細胞的合成功能障礙;肝竇變狹窄,血流受阻,肝內阻力增加,影響門靜脈血流動力學,造成肝細胞缺氧和養料供應障礙,加重肝細胞壞死;肝纖維化發展的同時,伴有顯著的,非正常的血管增值,是肝內門靜脈、肝靜脈和肝動脈三個血管之間失去正常聯系,出現交通吻合支等,這不僅是形成門靜脈高壓的病理基礎,而且是加重肝細胞的營養障礙、促進肝硬化發展的重要機制2。從以上發病機制可以看出,炎癥一纖維化—循環障礙貫串肝硬化發病的整個過程,故控制炎癥、消除纖維化和改善循環,是治療的關鍵。慢性炎癥細胞主要是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從浸潤的細胞成分看,慢性炎癥參與的是免疫性損傷,導致了肝硬化的進展,免疫調節成為一個治療的節點。其中糖皮質激素,甘草酸制劑、白芍甙是可供選擇的藥物。糖皮質激素具有強大的抗炎、抗毒和免疫抑制作用,在許多結締組織疾病治療過程中占據重要角色,在肝硬化進展防治中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其不良反應,權衡利弊,慎重選擇病例;甘草酸制劑具有糖皮質激素同樣作用,而無其副作用,可安全的應用于肝硬化的防治;白芍總甙是從中藥白芍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明顯的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3,其不良反應輕微,也可用于肝硬化的治療。有效阻滯和消除肝纖維化進展,是改善肝門靜脈血流動力學、改善肝細胞供氧并防治肝細胞壞死的基礎,目前認為,α和γ干擾素具有明顯的抗肝纖維化作用,其抗肝纖維化作用除與其抗病毒作用密切相關外,與其直接抗肝纖維化也有關4;苦參堿及氧化苦參堿提取于中藥苦豆子及苦參根,在體外實驗中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臨床研究顯示療效與干擾素相似,發現其抗肝纖維化途徑廣泛,作用顯著5。
3中醫藥應用:
中藥在抗病毒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對肝炎病毒抑制較強的中藥有黃連、金銀花、敗醬草、蒲公英、蚤休、虎杖、山豆根、丹參、赤芍、牡丹皮、青蒿、大黃等;急性炎癥時可采用大劑量清熱解毒藥為主藥,以期迅速控制病毒復制;慢性活動期,濕熱氣滯是基本病機,熱重以茵陳、梔子、大黃、虎杖為主,濕重者重用茵陳、茯苓、澤瀉、澤蘭,黃疸明顯者加金錢草、郁金,按君臣佐使的處方原則,復方應用將發揮著增效減毒的作用。許多中藥如丹參、桃仁、赤芍、川芎、三七、柴胡、郁金、黃芪、茯苓、漢防己、大黃、鱉甲等,均有抗肝纖維化作用,可單獨或辯證組成復方使用。中藥復方制劑療效明顯高于單藥,既可發揮抗病毒、抗炎、保護肝細胞、改善微循環作用,又有抑制膠原生成、促進膠原降解、抗肝纖維化作用,且其成份復雜,病毒不易對其產生耐藥,可在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蘭娟、王宇明,等,感染病學,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79
[2]葛均波、徐永健,等,內科學,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20
[3]王宇,歐曉娟,賈繼東.高動力循環在肝硬化疾病進展中的重要性及其治療策略[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7,25(7):544-547. DOI:10.3760/cma.j.issn.1007-3418.2017.07.016.
[4]南月敏.肝硬化并發癥診治現狀及展望[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7,25(4):241-245.
[5]曾西,陳明鍇,吳楠楠,王芳.無創性診斷方法評估肝硬化嚴重程度的進展[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7,2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