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麗
【摘要】誘發壓瘡的危險因素就是活動障礙、循環障礙、感覺功能下降以及神經功能障礙等,如果發生壓瘡,必然會導致患者的身心遭受極大的痛苦,尤其是對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極大。若壓瘡程度嚴重,還會誘發感染疾病,甚至對生命安全造成影響。基于此,文章將老年長期臥床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闡述壓瘡預防性護理的研究進展,希望有所幫助。
【關鍵詞】老年患者;長期臥床;壓瘡;預防性護理;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181.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2-251-01
壓瘡也被稱作褥瘡,因患病者長時間臥床而誘發的并發癥。長期以來,壓瘡始終是護理工作的重點。特別是在老齡化發展趨勢不斷增強的情況下,老年群體明顯擴大,老年人口比重也顯著提高。而且老年人抵抗力薄弱,所以很多老年患者要長期臥床休息。在臥床期間,老年人的運動與神經活力不明顯,且自身抵抗能力下降,皮膚組織新陳代謝的速率不高,直接提高了壓瘡發生的幾率。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老年長期臥床患者壓瘡預防性護理進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壓瘡形成原因闡釋
1.1外界因素
形成壓瘡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壓力、摩擦力、剪切力,尤其是壓力,是致病性因素。雖然剪切力的致病程度與壓力相差較大,但危險系數卻最高[1]。一般情況下,仰臥體位或者是斜坐的時候,骶尾部位承受剪切力會明顯增加,而且患者坐姿與臥姿體位都會使其身體各部位承受剪切力。而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其皮膚較為松弛且彈性較差,皮下脂肪不斷減少并且萎縮,導致皮膚的表面過于干燥,在表面細胞減少的基礎上,皮膚逐漸變薄,且皮下毛細血管數量減少,影響血流量[2]。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外部環境的感受能力會嚴重削弱,在較大摩擦力的影響下,致使脆弱皮膚發生壓瘡。如果老年患者長時間處于潮濕環境,壓瘡發生的幾率會提高5倍以上。究其原因,潮濕條件會改變皮膚酸堿度,導致皮膚角質層所具備的防御能力下降,皮膚被腐蝕的幾率提高,致使皮膚發炎。
1.2內部因素
形成壓瘡的內部因素就是貧血和營養不良,也會對壓瘡愈合效果產生不利的影響。其中,營養不良常見于昏迷患者與體弱患者群體中[3]。一旦老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就會使其抵抗力明顯降低。與此同時,老年人長時間臥床,所以受壓部位長期處于缺氧和缺血的狀態,嚴重損害皮膚組織,增加壓瘡形成的幾率。
1.3全身因素
老年長期臥床患者很難主動改變臥位,所以也使其發生壓瘡的幾率不斷提高[4]。對于老年人而言,其皮膚的皮下脂肪與水分會伴隨年齡增加而不斷減少,而且皮膚的膠原纖維也會萎縮,出現較多的褶皺,修復的能力薄弱,且免疫功能受到不利影響。很多患者在長期臥床后,營養狀況不理想,使得皮下脂肪量減少,減緩了血液循環速度。加之老年長期臥病患者對于外界刺激的敏感程度下降,所以無法對皮膚的問題及時發現,進而誘發壓瘡的問題[5]。
1.4社會心理因素
老年長期臥床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薄弱,而且醫護工作人員對于患者的護理不到位,也很容易誘發壓瘡。
1.5其他因素
結合相關統計結果顯示,吸煙者患壓瘡的幾率是非吸煙者壓瘡發生率4倍,也就是說,吸煙量和壓瘡發生的幾率與嚴重的程度存在正相關的關系[6]。
2老年長期臥床患者壓瘡預防性護理措施
2.1壓瘡預防性護理教育
應通過健康宣教的方法,對老年長期臥床患者實施定期和不定期心理護理。針對患者家屬進行指導,使其能夠正確認知容易發生壓瘡的部位,同時掌握具體的危險因素,了解壓瘡帶來的危害,積極開展護理工作[7]。通過宣傳教育,對患者和家屬進行講解與示范,確保其能夠全面了解壓瘡預防,不斷提高重視程度,主動采取預防措施,并對容易發生壓瘡部位皮膚進行觀察,在多種預防措施的作用下,降低發生壓瘡的幾率,確保老年長期臥床患者生活質量水平不斷提高[8]。
2.2營造良好的家庭養護氛圍
針對老年長期臥床患者而言,需要為其創設清潔且整齊的環境,同時在環境裝飾方面要淡雅,盡量擺設花卉盆景,為環境增添生機,保證患者的養護環境良好,同時也能夠使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不斷增強。另外,要確保養護環境的安靜,以免出現噪音。另外也可為患者播放輕音樂,為其疾病治療提供必要幫助,對壓瘡發生加以預防[9]。
2.3皮膚護理
要保證老年長期臥床患者的皮膚清潔,若患者大小便失禁或者是出汗等情況,應當立即擦洗并確保皮膚的干燥性。如果有必要,還要為患者留置導尿管。每天要為患者擦身,如果條件允許,指導家屬定時幫助患者翻身,使患者能夠從左側向平臥、右側臥位的順序,每間隔兩個小時翻一次身,并讓家屬對患者受壓部位進行充分按摩并叩背,使得患者局部循環狀況得以改善,而長期受壓的情況也能夠有所緩解。此外,也可以對軟枕與水枕的保護設備加以利用。在患者翻身的過程中,要將患者的軀體抬起,盡量規避拖拉等情況的發生,避免患者的皮膚受到損傷。
2.4較大營養支持力度
根據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營養不良不僅是形成壓瘡的主要原因,同樣也是壓瘡長期不痊愈的原因[10]。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其營養狀態始終比中青年差,特別是長期臥床的患者,若營養的攝入量不充足,利用率不高,必然會誘發患者的營養不良情況,進而發生低蛋白血癥。為此,對于長期臥床的老年疾病患者,應當指導家屬綜合考慮其身體狀況,實施高蛋白與高維生素的影響支持,也要確保食物種類的多樣性,不斷提高食物色香味,確保患者食欲良好。
2.5床單與衣服要干凈
在家屬健康教育過程中,應使其可以了解到,要定期曬患者被褥,而且枕套、被套以及床單等相關床上用品應當定期更換與清洗[11]。另外,對于老年長期臥床患者的衣物要求就是要寬大且柔軟,特別是貼身的內衣應當是純棉的,避免對呼吸功能產生不利影響和對皮膚造成擦傷損害[12]。
2.6強化心理護理力度
老年患者長時間受到疾病有影響,很容易出現負面情緒。所以,患者家屬應當更體貼,給予患者必要的理解,對患者進行開導,保證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不斷增強,形成樂觀且穩定的情緒[13]。其中,可以讀報紙、看電視或者是聽音樂等,使患者對于疾病的注意力被分散,使患者情緒得到調整。
2.7幫助患者床上運動
對于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為避免肌肉微縮情況的發生,應當在床上盡量做運動。如果患者無法自主活動,也應當在家屬的幫助下保證肢體被動運動。這樣一來,就能夠有效規避身體組織的受壓情況發生,而且血液循環效果更理想,可以降低壓瘡發生的幾率[14]。
2.8壓瘡的護理
如果老年長期臥床患者局部皮膚發生紅腫,應使用濃度為45%的酒精,在手心處倒入,并對紅腫部位進行按摩,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隨后,要擦滑石粉,每天擦拭的次數盡量多。另外,應定期幫助患者翻身,在翻身過程中要規避拖拉患者的情況發生,以免使患者皮膚被擦傷。患者在大小便后要及時沖洗會陰部位并擦干。如果患者的皮膚顏色變紫并出現水泡,在水泡未破的情況下,要盡量避免摩擦。同時,使用濃度為1%的龍膽紫對表面進行涂擦,確保局部的干燥性,以免壓瘡部位再次受壓[15]。如果水泡較大,應選擇無菌環境,借助注射器將水泡內部液體抽出。一旦水泡破損,并發生局部感染,需要使用碘伏進行沖洗,將創面擦干以后,使用微波治療儀,在與創面距離30厘米的位置進行治療,內層應用燒傷膏涂擦,確保創面干燥并愈合。
3結論
綜上所述,伴隨老齡化社會結構的形成,老年長期臥床患者的數量明顯增加,而壓瘡發生率也明顯提高。作為護理工作人員,在患者壓瘡護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應積極開展健康宣傳教育工作,保證患者及其家屬正確認知壓瘡危險因素與具體的預防和護理方法,不斷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積極開展壓瘡預防性護理,確保老年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葉華,趙志芳.社區-家庭一體化護理對長期臥床老年人壓瘡的預防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14):54-56,63.
[2]張琴.長期臥床壓瘡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措施和護理對策[J].雙足與保健,2018(14):91-92.
[3]馬燕.Braden壓瘡評分表在對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實施壓瘡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13):276-277.
[4]鄧霞,曾穎,汪敏等.壓瘡安全管理在101例老年臥床患者壓瘡預防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3,42(1):109-110.
[5]胡杏娟,羅彩花,溫春娣等.自制床上洗浴防壓瘡兩用氣墊對老年臥床患者基礎護理舒適度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2):53-54.
[6]張慧雪,陳秀珍,苗蘭等.綜合護理干預對社區老年臥床患者壓瘡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1):91-92.
[7]黎姣,徐芳,康娟等.壓瘡風險預警機制在預防老年臥床患者壓瘡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7):41-42.
[8]張婷.護理干預在老年臥床患者壓瘡中的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10):268-269.
[9]盧少萍,任曉曉,徐永能等.家庭跟進照料模式對老年臥床患者家庭康復效果的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15(35):4354-4357.
[10]鄒慶,袁霏.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臥床患者壓瘡預防的效果評價[J].飲食保健,2017,4(18):250-251.
[11]杜棉.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臥床患者壓瘡的影響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4):44-45.
[12]任曉曉,盧少萍,李繡球等.老年臥床患者家庭跟進式護理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5(18):56-58.
[13]戴正銀,林紅霞,王彤等.集束化干預策略在老年臥床患者預防壓瘡護理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4,40(20):2522-2523.
[14]王東榮,袁虹.壓瘡安全管理在70例老年臥床患者壓瘡預防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4,24(4):1978-1979.
[15]張浚程.集束化干預策略在老年臥床患者預防壓瘡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東方食療與保健,2017(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