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渺 韓吉
【摘要】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系指胃黏膜遭受多種致病因素反復損害導致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固有腺體的減少、伴或不伴腸腺化生和(或)假幽門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目前CAG缺乏特異性癥狀,癥狀的輕重與胃粘膜的病變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數人無特異性或無明顯癥狀,也可表現為非特異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部不適、飽脹、疼痛等;部分患者也可存在胃食管、膽汁反流的表現。CAG患病人群中50歲以上老年人近50%胃黏膜有萎縮改變,且70%胃粘膜有萎縮改變年齡在40歲以上。目前CAG其病因學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多基因、多致病因素導致的漫長演變發展過程。掌握CAG的相關影響因素,更好的達到防治目的,延緩及降低癌癥發生率,減輕疾病所帶來的沉重負擔,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是目前有待解決的難題,本文就慢性萎縮性胃炎與影響因素的相關性進行綜述。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影響因素;綜述
【中圖分類號】R5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2-252-01
1物理因素
1.1酒:乙醇是酒的主要成分,高濃度乙醇可直接損傷胃粘膜,飲酒與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癌、結腸癌、直腸癌和女性乳腺癌之間已經建立了因果聯系。其主要通過2,3乙醛產生自由基等氧化劑促進腫瘤生長。同時張艷等人通過對216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進行研究得出:長期過量飲酒是CAG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過度飲酒會加重胃黏膜萎縮的程度。但是國外學者相關研究得出:適度飲酒可有助于消除幽門螺旋桿菌,對CAG有益[1]。因此,對于飲酒對CAG影響還需進一步探究的。
2化學因素
2.1膽汁反流引起CAG其發病機制可能與含有膽酸、溶血鱗脂酰膽堿、胰腺分泌液十二指腸內容物異常反流入胃,破壞胃粘膜屏障,引起氫離子向上皮細胞內反滲有關。楊鴻等人認為膽汁反流減少粘膜保護因子PGE2,損傷胃粘膜防御機能以及引起胃腸激素分泌失調有關[2]。同時Kopanski Z等已證實胃液中膽汁酸及溶血卵磷脂濃度升高是引起胃粘膜組織惡性改變的決定因素之一。膽汁長期反流可引起胃粘膜萎縮性改變, 因此膽汁反流被認為是導致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胃粘膜癌前病變的原因。
2.2阿司匹林是通過抑制環氧合酶(COX)中的COX-2,進而阻斷前列腺素( PG) 的合成而起到解熱、鎮痛作用,這恰恰影響了胃粘膜營養因子的合成,導致胃粘膜的損傷原因,然而這卻是阿司匹林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機制。但另一方面,因阿司匹林同時可以抑制COX-1,也可導致胃腸道黏膜損傷。臨床上阿司匹林誘發的胃腸道不良反應普遍存在,在法國全國范圍內的調查發現:患者長期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仍有 15% 會出現胃腸道癥狀,甚至出血表現。
3生物因素
3.1細菌尤其是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Hp為革蘭陰性微需氧菌,據報道CAG的胃腺萎縮或腸化是由長期Hp感染引起的,同時也是促進胃癌風險原因,特別是當CAG存在廣泛的腸化生時,在約三分之二患者中,常規方法可檢測到原發性或過去的Hp感染。并通過對血清中Hp全細胞蛋白的免疫印跡法,可以得出CAG患者都曾暴露于Hp感染中。流行病學發現一般認為CAG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的國家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流行率。Dalia M[3]等人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定植增加與粘膜萎縮加重顯著相關。EJKuipers[4]等提出:幽門螺桿菌感染使患萎縮性胃炎風險增加了9倍。在有感染的情況下發生萎縮性胃炎的風險取決于胃炎的嚴重程度。同時認為在感染細胞毒性幽門螺桿菌菌株和酸產生減少的人群中比例會明顯增加。萎縮的發生可能與交叉反應抗體識別幽門螺桿菌脂多糖有關。Ghorbanali Rahimian[5]等通過對48例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和38例幽門螺桿菌陰性胃炎患者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檢測其胃活檢黏膜TGF-b1mRNA表達情況,結果顯示:胃粘膜的改變可能與HP感染誘導TGF-b1 mRNA的表達有關。
4免疫因素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血清中能檢出壁細胞抗體( parietal cell antibod,PCA),伴有惡性貧血者還能檢出內因子抗體( intrinsic factor anti-uy,IFA)。其中壁細胞抗原和PCA形成的兔疫復體在體參與下,破壞壁細胞,進而導致CAG。
5其他因素
5.1人胃蛋白酶原(PG)Ⅰ和Ⅱ是胃蛋白酶的前體物質(胃蛋白酶,存在于胃液中的內蛋白酶)。PGⅠ主要由基底黏膜前體的主細胞分泌,PGⅡ主要由胃、基底、胃竇、十二指腸近端黏膜分泌。血清PGⅠ水平和PGⅠ/Ⅱ比值反映了胃粘膜的形態學和功能狀態,近幾年有研究發現: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可以篩查萎縮性胃炎的患者,且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優于胃蛋白酶原Ⅰ、Ⅱ[6]。
5.2胃泌素(Gastrin)是一種負責胃酸分泌的激素,故稱為胃泌素。胃泌素是反映胃竇黏膜功能的良好指標之一,胃泌素主要由胃竇G細胞合成和分泌,由前胃泌素、甘氨酸延伸型胃泌素和成熟胃泌素組成。其中前2種是未酰胺化的中間產物,而后1種是酰胺化胃泌素[7]。他們在刺激胃酸分泌的同時也可促進胃粘膜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并且在人類中能起到生物活性胃泌素95%以上是酰氨化胃泌素, 其中80-90%是胃泌素-17 (G-17)。胃竇萎縮時,空腹和餐后胃泌素均下降,同時有研究表明:S-G-17對診斷胃竇萎縮有較高的準確度,且以S-G-17Prand診斷價值較大。國外研究顯示:Pasechnikov等對178例Hp陽性患者的一項研究表明,胃竇萎縮的程度越高,S-G-17Prand越低,且對于不同CAG準確度不同,準確度相對較高的是重度CAG。Leja等通過采用胃竇萎縮的診斷界限值的方法得出:無論空腹或餐后G-17,其診斷胃竇萎縮的準確度和特異度均在80%以上,同時胃體萎縮時,G-17可以反饋性升高,因此也可以診斷胃體萎縮[8]。李紅濤等 隨機入組120例門診患者研究得出:胃泌素增加量降低的患者可能有胃竇粘膜的嚴重萎縮、甚至有惡變的傾向。
3、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于1932年由De Vgneaud發現,Mecully通過對兩種不同類型的甲硫氨酸(Methionine,Met)[9]。高Hcy可通過氧化應激、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等多種機制可誘導消化疾病的發生。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高Hcy血癥與CAG有高度相關性。P.Crafa[10]等人對于46名CAG患者通過免疫組化法研究Hcy的表達,發現Hcy主要分布在胃體-胃底的細胞核內以及胃竇、胃角的核周,證明HHcy通過對內質網及細胞核的損傷導致CAG。同型半胱氨酸硫內酯(Hcythiolactone,HcyT)是一種氨基酸-tRNA合成酶在編輯或校正過程中形成的Hcy反應產物,相關研究發現HcyT可激活內皮細胞NF-KB的表達,而NF-KB被認為是導致CAG發生發生的重要因子,進而考慮HHCY與CAG有密切相關性[11]。M.P. Panozzo[12]等人對于90名CAG患者及65名CSG患者進行血清Hcy測定,顯示CAG組的Hcy水平高于CSG組。
綜上所述,影響CAG的相關因素重多,其自身也由于人種、地理及疾病譜等方面有所差異,臨床工作中辨別影響因素路依舊很長,為更好的研究每個相關因素致病所導致癥狀,發病時間、地點及偏向家族疾病史等特點,實現治療上的全球化,現實上的個體化。
參考文獻
[1]張艷,張盛忠.過量飲酒與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相關性淺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8):127-128.
[2]楊鴻,侯家玉.膽汁反流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實驗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05):26-29.
[3]Dalia M. Badary;Mohammed Zakaria Ali Abu Rahma;Ahmed M. Ashmawy;Mohamed Z. Hafez.H. pylori infection increases gastric mucosal COX2 and mTOR expression in chronic gastritis: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progression [J]. Pathophysiology.2017.
[4]Kuipers EJ;Appelmelk BJ.Helicobacter pylori and atrophic gastritis.[J]. Biomedicine and Pharmacotherapy.1997.
[5]Ghorbanali Rahimian;Mohammad Hosein Sanei;Hedayatollah Shirzad;Fatemeh Azadegan-Dehkordi;Afshin Taghikhani;Loghman Salimzadeh;Morteza Hashemzadeh-Chaleshtori;Mahmoud Rafieian-Kopaei;Nader Bagheri.Virulence factor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vacA increase markedly gastric mucosal TGF-β1 mRNA expression in gastritis patients[J]. Microbial Pathogenesis.2014.
[6]張玲霞,莊坤,張瀝,宋瑛,閆媛,楚有良,張寧霞,方亞利.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與萎縮性胃炎關系的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4,43(03):279-282.
[7]杜娟,王秀琴.胃泌素的生物活性及其信號傳導通路[J].解剖科學進展,2003(04):347-352.
[8]朱春平,趙建業,李兆申.血清胃泌素G-17在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中的研究進展[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5,35(01):31-34+54.
[9]朱春平,趙建業,李兆申.血清胃泌素G-17在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中的研究進展[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5,35(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