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6日報道說,意大利將正式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盡管從意大利方面傳出的消息稱中意間的“磋商還沒有結束”,華盛頓已急不可耐地作出激烈反應。《金融時報》稱,華盛頓批評說,意支持“一帶一路”無法給其帶來持續的經濟利益,還會極大損害意的國際形象。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馬奇斯說,“一帶一路”是一個中國提出、為中國謀利的倡議。
美國一向自視為西方老大,對盟友意大利與美國已不再掩飾遏制的對手搞合作,它顯得有些惱火。但這同時表明,意大利一旦作出這樣的決策,會給美國的對華政策帶來一定的沖擊。那將意味著意大利會成為西方七國集團中第一個與“一帶一路”銜接的國家。
意大利是英國脫歐后的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僅次于德法。意還是地中海地區的大國,對周邊有較強影響力。在希臘、葡萄牙兩個南歐國家之后,意大利如果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中歐貿易大部分是通過海運完成的。借助與中國的合作,意大利可進一步增進其海運能力,帶動整個歐洲與亞洲的聯通,為“意大利制造”進入全球增長最快的中國市場創造機會,進而也可為拉動萎靡不振的意大利經濟添加動力。
目前全球已經有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充分證明了這一倡議是共享發展的機遇。這個同樣對意大利有諸多好處的事情,被美國人說成是一個“坑”,華盛頓對意大利的警告簡直就是對意大利人“智商”的蔑視。
華盛頓顯然依舊沉迷在老大的感覺中不能自拔。盡管歐洲人越來越不把美國當作事事必問的老大,但華盛頓的這種感覺一時半會恐怕還不會消除。它既是多年靠實力積攢的,也多少有些是被“慣”出來的。歐洲應當明白,繼續這么“慣”下去,對歐洲不利,對美國也未必是好事。
一年多來,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系遇到了不少麻煩,美國著力于構建一條從貿易延伸到技術的阻擊線,對中歐關系也形成了一定強度的沖擊波。歐盟國家有不少都像意大利一樣是美國的盟友,有著傳統的防務關系與共同的安全利益。但是,這種盟友關系主要是在冷戰中形成的,與今天歐洲和世界的現實需求并不完全相符。歐美當年是在核武器的對陣中形成的統一戰線,而今天的歐盟與中國的關系則是建立在全面戰略伙伴的基礎之上。
2014年,中歐提出了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雙方已建立近70個磋商和對話機制,涵蓋政治、經貿、人文、科技、能源、環境等各領域。這些機制確保了雙方可以共同獲益。在面對美國的無理干涉之時,回顧這些成果是重要的,因為它們來之不易,并塑造了多極化世界中至關重要的一對關系,使中歐關系成為全球穩定發展的基石之一。
歐洲的對華政策不應由華盛頓來“代筆”。如果歐洲在對華政策上跟著美國走,隨著美國的指揮棒轉,站立在美國構建的遏制中國的戰線上,那就等于是主動將世界重要一極的地位拱手讓出,這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更是對歐洲一體化的逆行。意大利有可能作出的選擇為何會激起美國如此強烈的反應?相信歐洲人會有清醒認識。
中國向來重視歐盟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支持,期望借此平臺加深與歐盟的合作。中國與任何歐洲國家的合作都不會損害歐洲一體化。相反,中國更積極地投資和參與歐盟發展,擴大從歐盟的進口,將有利于歐盟與外部世界的聯通。
盡管中國這些年來與世界的深度交流出現更多曲折,甚至連華為這樣的民營企業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公平待遇,但中國依然堅定不移地推進開放、互利和共贏的合作。因為中國相信自己選擇的走向世界的道路是正確的,它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全球發展的需要。歐洲終將會從與中國的深入交往中收獲更多利益,更準確地定義它在21世紀的自我。▲
環球時報2019-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