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為中心”凸顯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可以讓學生在主動求知過程中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所以,在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組織多種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求知,對學生語文素養進行全面提升。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評價;活動
2017年9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吹響課堂革命的號角”的文章,陳部長認為課堂教學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要始終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受教育者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學為中心”理論下如何開展低段寫話教學呢?本文以部編版二年級上“貓和老鼠”寫話教學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寫話教學。
一、 琢磨教材,找準文本“學的角度”
筆者仔細閱讀文本,注意到“貓和老鼠”寫話提示的這段文句:“這次貓和老鼠又發生了怎樣有趣的故事呢?看看下面這幅圖,想想小老鼠在干什么,電腦屏幕上又出現了誰,接下來會怎樣……”初讀這段提示,筆者想當然以為它是要指導學生想象、編寫童話故事,但結合整個單元課本編排,不難發現,每篇課文的語言訓練點在于連貫性動作的開展,如《雪孩子》中的“雪孩子沖進屋里,冒著嗆人的煙、燙人的火,找哇找哇,終于找到了小白兔。他連忙把小白兔抱起來,跑到屋外”。在這個雪孩子救小白兔的情景故事中,“沖進、冒著、找哇找哇、找到、抱起、跑到”這幾個連貫的動詞,讓我們看到了為救小白兔不顧自己生命危險的勇敢善良的雪孩子。編者在那寫話提示中的“接下來會怎樣……”是何意呢?
在專家指導下、同事討論幫助下,筆者最終將教學重點目標定位為“在仔細觀察圖畫的基礎上,能初步運用連貫性動作寫出小老鼠受驚嚇后的表現。”
二、 把握重點,確保提升“學的水平”
我們的課堂,學生水平有提高嗎?筆者認為,一堂成功的課,必定是一堂學生學習有提高的課。縱觀現在的語文寫話課,教師普遍認為難,難就難在部分教師教學時,喜歡面面俱到,恨不得把自己認為的所有好方法都教授給學生,而這種面面俱到的寫話課,其結局往往是學生“心中浪翻浪,筆下不見浪”!
第一次教學:
教學分三個板塊:1. 開心的小老鼠;2. 受驚嚇的小老鼠;3. 電腦上出現的貓。第一第三板塊用句式“小老鼠 , 極了!”指導學生先進行說話訓練,著重引導觀察小老鼠的動作、表情及神態等。因為課堂上筆者想要教的內容太多,無法抓住重點,所以,學生呈現出來的作業是凌亂的,是根據他們自己原有的經驗水平寫哪兒算哪兒,別說是增量了,就連學生已有的經驗水平都沒發揮出來。
根據第一次學生作業呈現出來失敗的經驗教訓,筆者進行反思,將課堂教學重新進行了構建。筆者抓小“點”——將“在仔細觀察圖畫的基礎上,能初步運用連貫性動作寫出小老鼠受驚嚇后的表現”這一教學目標貫穿課堂始末。那么,怎樣的設計才能讓學生調動他們腦海中的“動詞庫”,并能用連貫性動詞把受驚嚇的小老鼠寫活呢?帶著這樣的思考,筆者進行了第二版本的教學。
第二次教學:
(一) 課前游戲:動作變變變
筆者用多媒體呈現《貓和老鼠》動畫片中的老鼠典型動作截圖,用上一個動作快速作答。
(二) 呈現故事
1. 開門見山式呈現圖中的故事,問:見到電腦中的貓,這只老鼠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2. 小組合作,頭腦風暴。
①讓學生獨立想象老鼠的反應,將動詞寫到作業單一上;
②小組合作,將自己想到的動作整合到合作單上,請寫字速度快又好的成員記錄;
③讓學生選上最合理的動詞,連貫成幾句話,在小組內交流。
3. 組際交流。
4. 快速將受驚嚇的小老鼠形態用幾句話寫下來。
通過課前游戲調動學生自身已積累的動詞庫,再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頭腦風暴,將盡可能多的想象合理運用,聚焦到動作上,最后用調動出來的動作連貫成幾句話。在這一過程中,引領學生在不斷地生成中進行深入地學習。因此,整體的教學效果較之前的單薄逐漸顯得厚重,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有了提高。
三、 當堂評價,充分展開“學的活動”
筆者在參加市研討活動時,市教研主任金老師說:“我們的課堂,應該是雙向的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要充分發揮課堂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在全國第二屆新體系作文青年教師教學觀摩會上,吳忠豪教授建議:“習作課上應該特別倡導師生點評以后學生當場修改。因為教師指導的習作方法,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即使理解也不一定能正確運用。”
二年級是寫話教學的起始階段,讓學生學會自我修改和評價,是達到寫話教學理想境界的有效方法。如何讓學生明白怎樣去修改文章呢?筆者在教學“貓和老鼠”評改環節時,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教師進行范改。范改是學生學會自我修改最重要的一步。教師首先應該根據寫話內容制定相對應評價標準,然后引導學生對照標準逐條進行評價,做到有的放矢。
師:(展示學生作品)首先我們來看看這位同學的作品。等下你們也學老師的樣子評價一下同伴的作品,好嗎?
(學生作品:突然,電腦里竄出一只貓。老鼠嚇得臉上直冒冷汗,一屁股坐在地上,一只手使勁揮著,嘴里嗷嗷直叫。)
師:對照我們的評分標準。首先,字跡工整,得一顆星。讓我們大聲讀一讀他的故事,看看句子通順了嗎?誰來讀?
生讀。
句子通順得一顆星。
師在讀和聽的過程中圈出連貫性動作的詞。
師:動詞運用恰當、連貫,再得一顆星。
師:看看他有沒有結合想象?
生:有,冒冷汗、揮手、嘴里叫著。
師:恭喜這位同學得了四顆星。請看大屏幕,老師是根據這些標準給這位同學的作品打分的。
課件出示:
字跡工整
句子通順(大聲讀)
運用連貫性動詞
有合理的想象
第二步:互評。互評能提高評改效率,因為進行評價的是二年級的學生,所以在互評環節,我們采取同桌合作。在教師范評的示范下,同桌之間客觀公正地進行給幾顆星。如果學生沒有得四星,就和同桌交流理由是什么,還可以怎么改進。
第三步:自評。在范改、互評的基礎上,學生對照標準,結合同伴的建議,將自己的文章進行再次修改,自改后通過再次互評打星。相信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學生應該是能有效提高寫話能力的。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真正體現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這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使命。愿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多思多想多創造,摸索出更多更好語文課堂教學新方法。
參考文獻:
[1]李嘉曾.“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08(4):91.
作者簡介:
王日珍,浙江省義烏市,浙江省義烏市大陳小學。